天正三年(公元1575年),在历史的舞台上,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联军在三河国的长篠城与设乐原之间,与武田胜赖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略较量,这场激烈的战斗被后世称作“长篠之战”。此战的结局是武田胜赖惨遭溃败,武田信玄辛勤构建的一支家臣团队也几乎损失殆尽。“长篠之战”成为了甲斐武田家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预示着他们最终走向了灭亡的命运。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织德联军在“长篠之战”中总兵力达到了三万八千人,而武田军的兵力则仅为一万五千人。可以说,武田胜赖从战役一开始就没有多少胜算,而在开战前,武田军本有机会选择撤退。这不禁引发疑问,既然形势如此严峻,那么武田胜赖为何还要迎着敌军发起正面攻击呢?我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值得探讨:
首先,武田胜赖是著名武田信玄的庶出第四子,早年时甚至被过继给了外样诹访家,名为诹访胜赖。尽管由于嫡出的三个儿子后来的死去,使得武田胜赖成为了继承人,但传统观点认为他并非武田家的正式家督,仅为“后见”,不过这一说法如今已经被学界普遍否定。尽管如此,武田胜赖在家族中的威望却依旧偏低。因此,他在继位后多次对织德联盟发动进攻,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提升自己的声望。然而,在“长篠之战”中,武田军一万五千人却未能攻克仅有五百名守军的长篠城。倘若武田胜赖选择撤军,他在家中微薄的威望势必会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根据史料的记载,织德联军在战前采取了军事欺骗的策略,故意隐藏了其真实的兵力。举例来说,织德联军在设乐原的布阵中,将火枪和少许步兵放在前线,而主力则藏于后方的丛林之中。此外,织德联军原本是为了支援长篠而赶到设乐原,但到达后却迅速转入了全面防御态势。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武田胜赖可能错误地判断了织德联军的实际兵力,认为敌军人数并不会超过两万。再加上他深信武田军的单兵战斗力优于织德联军,并且是主动攻击对方的局面。此外,武田胜赖对在野战中集中运用火枪的威力并缺乏足够了解,这一切综合起来,使得武田胜赖笃信“优势在我”。
综上所述,在“长篠之战”(设乐原之战)开始之前,武田胜赖在政治层面上的压力使他不得不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而在军事层面上又出现了“正面进攻,优势在我”的错误评估。因此,当设乐原的决战打响后,武田军便迎头痛击这支人数远超自己的、已做好充分准备的织德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