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统治的时期,国家为了实现长久的安宁,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以确定王位传承。从周太王到周懿王,都是由父亲传给亲生儿子的继承方式。然而,在周懿王去世后,继承王位的竟然不是他的大儿子燮,而是他的王叔辟方!原来,周孝王辟方是周穆王的亲生儿子,周恭王的弟弟,身为周懿王的叔父。在西周那种宗法制度极为严苛的情况下,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产生周孝王这样一位特别的国君?
一、王朝危机
关于周孝王即位的经过,史书上的记载极其简略,司马迁只简要地提到,“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在常规情况下,周孝王辟方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因为他并非嫡长子。周穆王去世后,王位理应由嫡长子周恭王继承,而恭王作为辟方的哥哥,虽然在位时间不长,政治成就平平。恭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懿王继位,但他面临着王朝治理的巨大危机。
《汉书》中曾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也就是说,周王朝此时已经遭遇到了戎狄的狂猛入侵。根据《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在懿王登基的第七年,西戎的军队竟然侵入到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为了躲避戎狄的威胁,周懿王曾一度迁都到槐里,作为临时的陪都。同时,东南方向的战火也重新燃起,淮夷、东夷的势力如同燎原之火,再次对周王室的统治权威构成了威胁。
二、临危受命
周懿王虽然身为国君,却并无能力挽回颓势,对于东、西方面的问题也无能为力。史料记载,周懿王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曾派虢公带领军队反击犬戎的侵袭,但结果却以惨败告终,虢公慌忙逃回。周懿王的谥号是“懿”,按照古代的解释,这是“温柔贤善”的意思,其性格被认为是纯真淑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称道的谥号,但对于一位身处乱世的君主而言,这种“温柔贤善”却并不意味一项出色的政治表现。
因为周懿王的执政时期没有出色的政绩可言,留下的只是一堆荡然无存的政治遗产。“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周懿王留下了一个混乱的局面,身处风雨飘摇的周王室中,显然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年轻太子燮。在这个紧急关头,王室和权臣们一致推举了一个年长且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人,那就是周懿王的叔父辟方。
三、归还王位
有一些人认为周孝王辟方是通过“夺位”而登基,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在位期间并没有镇压懿王的后代,在他去世后,王位又归还给了懿王的太子燮。辟方逝世后被追谥为“孝”,受到后世周朝天子的崇敬,这表明周孝王并非因私欲而篡位,他之所以能够继承王位,实际上是为了拯救陷入危机的西周统治。确实,周孝王在其任期内也有所作为。
他首先关注国内事务,接下来又强化了军队的管理,尤其是对马政的重视,他任用了非子来管理牧场,并对非子给予了封赏。在周孝王的治理期间,犬戎向周朝表示臣服,并派人奉上马匹,这显示出周王朝的统治危机得到了缓和。当周孝王即位时年纪并不轻,九年后便去世。在临终之际,周孝王未曾贪图王位,而是将其归还给了太子燮,即日后称为周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