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意义。许多父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名字代代传颂,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国时期,优秀的父子名将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孙家父子、关羽与关平父子、陆逊与陆抗父子等。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孙奂和孙壹父子,孙奂作为东吴宗室,得到了孙权的赞扬,而孙壹则选择了归降曹魏。
一、孙奂
孙奂(195年-234年),字季明,来自富春(今浙江富阳)。他的父亲孙静是孙坚的弟弟,孙策和孙权的叔叔,因此,孙奂是东吴的宗室成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奂的三哥,征虏将军孙皎去世,孙奂继承了哥哥的位置,接管了他的部队,并成为了江夏太守。孙奂为人谦和,虽不善言辞,却擅长处理实际事务,因此深得军中将士和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在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孙权得知魏文帝曹丕去世,于八月发动北伐,围攻石阳城。在这次战斗中,孙奂派遣部将鲜于丹带领五千兵力截断淮河水道,而他自己则带领吴硕、张梁等五千士兵作为先锋部队,迫使高城投降,成功地使三位魏国将领选择归降。战斗结束后,孙权亲自前往孙奂的军营,看到他军队的整齐与威武,感叹道:“当初我担心他沉稳而显得迟钝,但现在看来,他带兵十分得当,在众将之中无可匹敌,自己已经不再为他担忧。”孙奂因此获得了孙权的高度评价,并被升为扬威将军,赐爵沙羡侯。
此外,孙奂非常推崇文人,他命令亲兵子弟读书,培养了不少人在朝中担任职务。可惜的是,孙奂英年早逝,在嘉禾三年(234年)去世,年仅四十岁,令人惋惜。
二、孙壹
孙壹是孙奂的庶长子,也是孙承的弟弟。孙奂去世后,孙承继承了沙羡侯的爵位,然而孙承去世时并无子嗣,于是孙壹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职责,成为东吴的一名将领。赤乌六年(243年),孙承去世,孙壹接过父亲的责任,并在朝廷中稳步上升。
到了建兴二年(253年),东吴爆发了宫廷政变,孙峻发动政变,诛杀了权臣诸葛恪,并展开了对诸葛恪亲属的清洗,孙壹在此期间得到了孙峻的重用,带领兵力参与了诛杀诸葛恪之弟诸葛融的任务。之后,孙壹凭借此功,逐渐从镇南将军升任镇军将军,成为了东吴的重要人物。
然而,到了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去世,孙峻的从弟孙綝接管了朝政。孙綝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引发了不少争议。孙壹的两个妹夫滕胤和吕据与孙綝发生了权力斗争,最终不幸失败,滕胤与吕据丧命,孙壹的弟弟孙封也因牵涉其中而自杀。
在太平二年(257年),孙綝发动对孙壹的攻击,派遣朱异带兵袭击孙壹的驻地。面对这一局势,孙壹选择了投降曹魏,带着自己的家人和部曲逃往北方。孙壹的归降本质上是一种自保之举,旨在避免死于内乱之中。
孙壹归降曹魏后,魏帝曹髦为了笼络这位东吴宗室,将其封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并授予他衮冕和赤舄等尊贵的待遇。显然,孙壹在曹魏的待遇并不逊色于在东吴的地位,他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展现出曹魏对这位东吴将领的重视。
从这两位父子将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东吴宗室的波澜起伏。孙奂作为东吴的中流砥柱,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得到了孙权的青睐;而孙壹在政治和权力的漩涡中逐渐被迫选择了投降,最终成为了曹魏的宠臣。父子二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却也同样映照出那个乱世中的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