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作为许多人尤为关注的特征,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成为了大家的普遍焦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营养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中国人的身高较上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提升。身高如今不仅在工作领域中,甚至在婚恋市场中,也被视作重要的评估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拥有一副高挑的身材。
然而,身材高大就意味着一切顺利吗?是否每个人都能因高个子而感到自豪和轻松呢?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这位人物,便是一位身高非凡的人物——不过,他并非现代人,而是清朝末期,那个国家分裂、列强环伺的动荡时代的一个人物。这位身高超过三米的“巨人”,若出现在当今社会,恐怕会引来羡慕的目光。然而,正是在那个时代,这种“巨人”般的存在不仅没有带给他任何优势,反而让他受到了社会的排斥。竟连娶妻都变得困难,而更糟的是,他还遭到了父母的厌弃。最终,他无奈之下娶了一位英国女子,可这也并未平息父母对他的不满。几年后,当他回到故乡探亲时,竟被亲朋好友赶了出来。这个人物,便是清朝末期的巨人——詹世钗。
对于詹世钗的身高问题,中国人始终有些怀疑,甚至外国人也对此有一番质疑。争议主要集中在他究竟是否真的达到了3.19米的身高,这一身高在全球范围内可谓是记录之最。虽然上世纪关于他的身高记录较为零散,但普遍流传的数字确实为3.19米。然而,也有外国学者通过对詹世钗棺木的研究,提出他的身高不可能达到三米。因为他的棺木长度仅有2.6米,若按此推测,他的身高应该低于三米。但这种推测忽略了一个常识:随着年纪增长,人会自然出现身高缩水。四五十厘米的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尽管关于他身高的细节仍有争议,但詹世钗的巨人身份却是毋庸置疑的。
詹世钗出生于道光年间的江西婺源,他的高大身材与家族基因息息相关。当地的县志中曾记载,有关于“虹关长人”的描述,这个“虹关长人”正是詹世钗的父亲——詹真重。詹真重的身高为八尺,约两米多,这为詹世钗提供了强大的基因基础。受到父亲基因的影响,詹真重的几个儿子个个高大,尤其是詹世钗,他的身高直接突破了三米,成为詹家族中最为高大的成员。传言中,詹世钗两岁时便已有一米多的身高,这在当时村庄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视为异类。尽管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詹世钗从小就身高突出,且由于遗传因素,他十几岁时便已达到两米之高。
对于现代人来说,身高可能是优势,但在詹世钗成长的那个时代,他的高大身材却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身高远超同龄人,使得他在村里常常被视为异类,遭遇同龄人和村民的排斥。长大后,詹世钗外出打工,身高同样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障碍。尤其是在劳动中,巨大的身躯让他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他只得从事制墨工作,以维持生计。
现存的关于詹世钗的照片中,他穿着的是清朝官员的服装,很多人因此认为他曾是清朝的官员。但事实并非如此。詹世钗之所以穿上官服,正是因为他那超凡的身高被外国人利用,作为展览的对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加,詹世钗的身高很快吸引了外国人的注意。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普遍身材矮小,突然出现这样一位高大的中国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于是,一位英国商人购买了詹世钗的服务,将他带到外国人的聚集地进行展览,像是一个“奇观”。不久之后,这场展览延伸至了欧洲,甚至还被带到了英国。
在欧洲,詹世钗成了一个著名的展览品,虽然他像商品一样被展示给他人观看,但他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让詹世钗长期留在英国,这位英国商人还为他办理了英国国籍,并为他娶了一位英国女子。詹世钗的家庭情况也在当地的记载中有所记载,根据《鸿溪詹氏宗谱》上的描述,詹世钗在1841年出生,并娶了一位名为“英大人氏”的妻子。更令人惊讶的是,詹世钗的妻子还曾在当地教授过英语,这为他与当地社会的融合提供了更多机会。
虽然詹世钗以卖艺为生,但他的身高让他在欧美非常受欢迎。马戏团的表演中,像詹世钗这样身材高大的中国人非常引人注目。那时的欧洲,尤其是英法德俄等国家,频频出现詹世钗的身影,他甚至还远赴美国等地巡演。詹世钗的形象让许多欧美人对中国的传统印象发生了改变。尽管他在欧美的社会地位低微,但他的老板对他很好,既帮助他获得英国国籍,还让他娶了英国妻子,生活条件相较之前大有改善。
在日后的岁月中,詹世钗还在欧美各地巡演,逐渐学习了多国语言,精通十种语言,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然而,尽管他在欧洲的演出风生水起,身为中国人的詹世钗的命运并未得到大家的关注。包括中国人对他这一低阶艺人的态度也颇为冷淡。尤其在詹世钗去世后,回国探亲时,他的亲族对他的异国生活产生了排斥,甚至把他的儿子当作“骗子”,这使得詹世钗内心极为失望。
尽管詹世钗的身高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与家乡的联系。直到他父母去世,詹世钗依旧心存故土情怀。当他的儿子詹泽纯前来探望家族时,却受到了亲族的排斥。这个让詹世钗心寒的事情,最终让他决定断绝与家乡的联系,专心留在英国生活。尽管詹世钗的名字在今天依旧被提起,但关于他身高是否真的达到三米,仍然充满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