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位亲爱的看官们能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这样你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最精彩的历史故事,并方便你和大家进行互动和分享。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1934年10月11日,经过组织上的慎重考虑,决定将孙继先调任红一师红一团第1营营长。这支部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战斗传统,它的荣誉始于1933年5月底的藤田整编,而组成红一团的核心力量主要由这些部队构成:
当孙继先得知这个消息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因为他清楚红一团的战斗力和历史价值。当时担任团长的杨得志和政委黎林,对孙继先的到来也感到十分高兴,毕竟在过去一年的反“围剿”战斗中,红一团的战士们损失惨重,需要有经验的指挥官来带领他们。
孙继先将军晚年时,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杨得志将军的情景,笑着说道:
1934年10月16日,红一师在瑞金以西的宽田地区集结,准备撤离中央根据地。此时,由孙继先率领的红一营走在整个红一军团的最前方。长征刚开始时,红军的行军序列是:
随着长征的开始,红军很快便陷入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并于10月21日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在战斗的过程中,孙继先指挥的红一营是主攻力量。敌人错误地认为红军已经溃败,低估了红军的战斗力,最终导致他们惨败。
这场战斗仅用三个小时便宣告结束,红一团歼灭敌军6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整个红一团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在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后,红军毫不犹豫地继续快速行进,避免被敌人包围。
然而,敌人的反应也极为迅速。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之后,敌人已经判断出红军主力意图西进,准备与红二、六军团汇合。因此,敌方调动了40万大军,在前方布下了第四道封锁线,等待红军的到来。同时,毛主席也对红军的情况保持高度关注,积极提出战略意见,但这些意见却被博古和李德拒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军遭遇了巨大损失,队伍从最初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艰苦的长征进程可见一斑。
就在红军陷入困境之际,遵义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且组建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专责指挥军事行动。
会议召开期间,敌人也重新调整了部署,准备在乌江西北地区将红军彻底消灭。毛主席在分析了敌情之后,决定放弃遵义,通过出其不意的迂回策略摆脱敌人。
长征中的经典战役之一——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决策之一。通过不断调整战术方向,毛主席巧妙地调动了敌人的兵力,成功为红军争取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这一战役充分展示了毛主席的军事才能,他的决策不仅让敌人始料未及,甚至连一些同志也难以理解。孙继先将军回忆时也非常敬佩毛主席的军事智慧:
在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每次有机会都会前往先头部队看望指战员,孙继先和红一营的战士们也纷纷称赞:“毛主席真不愧是红军的诸葛亮!真是料敌如神!”
正是在长征途中,孙继先将军深刻树立了一个信念:只要跟着毛主席走,就一定能打胜仗!
孙继先作为一名勇猛的战将,长征途中最令他铭记的战役便是强渡大渡河战斗。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沿途地形险峻,水流湍急。在那个紧张的时刻,红军处境危险,背后是敌人的大部队追击,前方则是四川军阀控制的天险——大渡河的渡口。
作为红军的先遣队,红一团肩负的任务格外艰巨,尤其是长征以来最为严峻的一次挑战。敌人占据了先机,要想渡过大渡河,必须抢占安顺场渡口,夺取渡船。杨得志在得知情况后果断下令:“我和孙继先带领红一营先行夺取安顺场,为强渡大渡河开辟一条路……”
孙继先了解任务后,深知其重要性,立即召集红一营的三位连长,传达了消灭安顺场敌军的任务,并商定了进攻路线。
为了能够顺利夺取渡口,孙继先亲自带队,并挑选了17位精锐战士与他一起冲锋。由于渡船较小,杨得志决定突击队分两批出发。当第一批战士成功抵达对岸后,孙继先带领剩余的队员迅速上船,向对岸划去。
为掩护突击队的行动,红军也进行了炮火支援。孙继先和他的队员们成功渡河,并与先头队伍汇合,随后向敌人发动进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红军成功占领渡口,为主力部队的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
强渡大渡河不仅是一次生死之战,更是红军意志的象征。孙继先和其他17位战士,用他们的勇敢和坚定为红军开辟了生路,也为中国革命战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尽管孙继先将军后来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但强渡大渡河的经历始终深刻烙印在他的心中。
1956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编写一部革命战争回忆录丛书,总结军队战斗历程。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元帅对此事极为重视,并发起了全军范围的征文活动,成立了《星火燎原》编辑部。
各大单位领导纷纷支持这一活动,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得知消息后,也积极响应,认为此举有助于保存历史,并激励后人。在他的号召下,刘伯承元帅召开了一次高级将领会议,要求每位将军都参与写作,并且写出有质量的回忆录。
孙继先和杨得志的选题都是关于强渡大渡河的战役,孙继先最初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便提出由杨得志来写这篇文章。刘伯承元帅听后,微笑着表示:“他写他的,你写你的,互不干扰。而且,杨得志是指挥者,而你是一线的亲历者,写出来的内容肯定不一样。”
在刘伯承元帅的鼓励下,孙继先将军最终决定动笔。他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回忆记录下来,最后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整理成文,并完成了这一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孙继先的文章最终在1960年成功发表。
然而,在1960年代初期,随着全军整理军史资料时,有人提出了关于强渡大渡河的宣传是否准确的问题。当时,有人提出“十七勇士”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因为某些历史资料表明可能应该是“十八勇士”。
经过核查,最终确认在实际战斗中,应该是“十七勇士”。不过,由于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可能存在误差。
直到1980年,《星火燎原》中杨得志将军的文章《强渡大渡河》仍然坚持使用“十七勇士”这一标题。孙继先将军看到后,感到非常愤怒,于是拿着杂志去找杨得志将军,询问为何会这样写。
杨得志将军看到文章后,也表示不满:
1990年4月13日,孙继先将军因病逝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杨得志将军悲痛欲绝,他感慨:“孙继先是我最好的战友,他是个好同志,不仅打仗勇敢,还精通武术,能耍大刀……”
尽管孙继先将军已经离世,杨得志将军依旧不忘为他澄清历史误写,写信给党中央,希望能纠正历史的错误,正名孙继先将军在强渡大渡河中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