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武王在推翻商朝之后的第二天,进行了诸如“除道,修社及商纣宫”等一系列活动,并在商王宫内举行了祭天仪式。最后,周武王虔诚地俯首祷告,称:“膺更大命(即上天赋予的治理天下之命),革殷,受天明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新兴王朝的建立,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古代王朝的合法性往往来自于上天,即“受命于天”。因此,在成功战胜商朝之后,武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祭天仪式,借此获得上天的认同,确立政权的合法性,从而为接下来的分封诸侯做好铺垫。
然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天对于周王朝的合法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国家大事。那么,问题就在于,既然祭天如此严肃且重要,为何周武王仅仅在第二天便草草地举行了仪式,而且仪式的地点竟然选择了商王宫?这就引发了考古学家对于《史记》记载的疑问,考古研究发现,周武王更有可能在嵩山(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举行祭天仪式。由此,周武王决定将都城定在洛阳似乎也就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了。
西周的青铜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是一件铭刻着历史重要信息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属于一位名为“利”的“右史”,他因受到周武王的赏赐,铸造了这件器物来纪念先祖。利簋上的铭文中有一段非常关键的文字,其中提到甲子日、岁星(木星)的位置,帮助现代学者推算出武王伐商的具体日期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也证明了“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古籍记载是有据可依的。不过,铭文中的“王在阑师”则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关于“阑师”所在的地点,古文字专家于省吾认为“阑”应当是“管”字的意思,因此“阑师”大致位于今天的郑州管城区,距离朝歌(现淇县)约110公里。然而,根据干支纪日法推算,“辛未”是在“甲子”之后的第八天。那么,周武王为何会在灭商的第八天,前往距离战场110公里远的郑州呢?
另外,还有一件青铜器,名为“天亡簋”,它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祭天的全过程。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乙亥”日举行了“大丰礼”,即祭天的大典,并且提到周武王在“天室”进行祭天。而“天室”正是指的今天的太室山,位于嵩山的东峰。周武王也在丁丑日祭祀了土地神。这个细节在历史记载中有更明确的证据,显示“天室山”即指太室山。
根据铭文中的内容,周武王选择在“天室山”进行祭天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解释。根据《周礼》的记载,嵩山一带是古人所认为的“地中”,即与天帝最近的地方。而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的影子在这一地区正好为一尺五寸,显示出这里是天地交汇之地,是天帝授予王权的所在。因此,周武王选择在此祭天,以实现“受命于天”的政治目的。
此外,洛阳的地理位置更为优越,既便于进攻,也方便防守,远超嵩山的地形条件。最终,周武王选择在嵩山附近的洛阳建立都城,这也是基于洛阳“毋远天室”的优势。然而,周公在洛阳定都之前,也在登封地区建立了“测影台”,表明了周天子对天象和时辰的掌握,这种天文观测活动也体现了周王朝“居中而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