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的视角来看,明朝的历史能够被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是吴国时期,这一时期代表了朱元璋以韩宋吴王的身份统治的岁月;随后是正统明朝时期,从朱元璋开始称帝直至崇祯帝自杀,这一段时间是明朝历史的主要部分;接下来是南明时期,自弘光帝即位或者崇祯帝自尽的那个时点开始,直到永历帝被吴三桂俘获为止;最后是明郑时期,从永历朝廷覆灭一直到清朝康熙皇帝结束郑家对宝岛的统治为止。这些阶段的划分显示了南明与明郑的不同,明郑并非南明的一部分,其存在情况也与南明大相径庭。
明郑的权力结构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尽管名义上,明郑的监军职位由宁靖王朱术桂担任,但实际上最高的决策者却是郑经。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明郑始终沿用永历年号。这种选择反映了郑经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态度以及他对自身地位的坚持。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永历帝被杀后,郑经并没有拥立朱术桂成为新的南明皇帝呢?从根本上讲,郑经与孙可望之间存在显著区别:郑经对抗清朝的态度十分坚定,而孙可望却显得犹豫不决。也许孙可望并不认为永历帝是他的真正领导,而郑经内心深处也并不希望在宝岛上出现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因此,即便朱术桂地位崇高,他也只能被视为一个监军,无法真正成为权力中心。至于拥立朱术桂为帝,这对他自己和朱术桂而言都并非明智之举。
对于郑经而言,若朱术桂成为皇帝,这势必会导致明郑形成两种权力结构。即使朱术桂只是个傀儡,失去实权,无可否认的是,若存在一个群体,那么野心家很可能暗中滋生。如果朱术桂在没有实权的情况下成为南明皇帝,那么必然会有人以帮助他夺取权力的名义,引发明郑内部的权力斗争,最终将威胁到郑经的统治稳定。这是其一。
其二,对朱术桂来说,贸然登基成为南明皇帝反而可能会招致不幸。毕竟在宝岛上,不仅仅有朱术桂一个明朝宗室,其他势力也不少。如果朱术桂成为皇帝,很可能会遭到其它有野心的明朝宗室暗中撺掇,借此推翻他,而引发一场内部冲突。因此,郑经并没有必要去打破当前稳定的权力结构,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郑经还需考虑潜在的后果。如果朱术桂成为皇帝,郑经实际上就成了摄政,而皇帝是世袭制度。倘若郑经一旦去世,皇帝与郑经后裔之间的权力斗争又该如何处理呢?理想的结果是郑经的子孙能如同历史上的司马昭那样掌权,但这势必会给郑家带来贬损。而不幸的结果则可能是新任皇帝铲除先前摄政家族的威胁。在张居正以万历帝的摄政身份所遭遇的逆境面前,郑经对此极为清楚。因此,只要宝岛上没有皇帝,那一切问题都将变得简单明了,所以他没有必要拥立一个皇帝让自己身陷困境。
最后,清军对南明余孽的追杀可谓是全力以赴。尽管明郑沿用年号,但只要没有正式的南明朝廷存在,他们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到清军的直接打击,从而保证局势相对稳定。但若在宝岛上产生了一个新的南明皇帝,清军针对宝岛的攻击几乎是必然会发生。郑经深知,若全面开战,明郑的力量根本无法与清军相抗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也没有必要让朱术桂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