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荆州无疑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公元219年,时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在北伐襄樊时,未曾料到东吴趁机发起偷袭。在失去荆州的控制后,关羽带领仅有的几十名部下拼死突围,最终来到临沮,距离益州的边境仅剩一二十里。然而,命运多舛,关羽在此遭遇了东吴将领马忠的伏击。被捕后,关羽和他的长子关平均被杀害,结束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众所周知,在关羽死后,刘备自然不能容忍东吴的背叛,心中满是怒火。他便亲自率领蜀汉精锐大军前去讨伐东吴。尽管最终被东吴的陆逊击败,但这场战争令孙权心生畏惧,深感蜀吴两国关系的微妙。那么,问题便出现了:孙权既然已经成功夺回了荆州,获得了眼前的实利,为什么还要亲手杀掉关羽呢?
一
在曹魏的重臣刘晔看来,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如同君臣,情深如父子。他认为,关羽的死不仅不会为刘备带来任何军事上的优势,反而使得刘备在情感上无法放弃复仇。因此,杀掉关羽几乎是孙权和刘备彻底决裂的标志,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刘备必定会举兵讨伐。要知道,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将失去其在蜀汉的威望和支持。因此,精于算计的孙权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深知自己杀关羽的行为,必然会激起刘备的怒火,造成后续严重的后果。
从我的角度来看,孙权杀害关羽等人的决定,实际上是为了彻底切断和蜀汉的关系。通过这一行为,他清楚地向曹操传达了自己要与蜀汉划清界限的态度,并希望借此巩固和曹魏之间的联盟。尽管早在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曾结盟,并在赤壁之战中联手击败曹操,但围绕荆州的争夺却逐渐使得这段联盟形同虚设。特别是到了公元215年,孙权与关羽之间差点发生冲突,幸好刘备主动割让湘水划界,这才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然而,孙权的野心是整个荆州,这让他最终决定与曹操结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与吕蒙密谋,准备伺机收回荆州,并且积极准备军事行动。同时,他派都尉徐详前往曹操处,表达归降的意向,曹操对此表示欢迎,并誓言重修联盟。因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前,孙权和曹操之间已经开始了暗中接触。
二
在成功杀害关羽之后,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这一举动是孙权向曹操递交的投名状,明确表明了自己与刘备断绝关系的决心。更深层的原因,实际上是孙权希望通过与曹魏的结盟,确保在东吴与蜀汉两国开战时,曹魏至少保持中立。尽管东吴拥有长江天险,但这种自然屏障并不足以抵挡蜀汉和曹魏的联合进攻。因此,孙权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确保自己的战略安全。
同时,孙权与曹操的结盟,也有助于解决他在东汉朝廷中的低位问题。尽管孙权在江东威名赫赫,但他在朝廷的职务仅仅是讨虏将军和会稽太守,这些职务对于渴望权力的孙权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孙权通过杀关羽向曹操示好,并通过此举谋取更高的官职和爵位。果不其然,曹操并未让孙权失望。公元220年,曹操向汉献帝上表,正式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并且封其为南昌侯。这一任命象征着东汉朝廷正式认可了孙权对荆州的控制。对此,孙权也通过派遣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以及将此前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回北方,来表示自己对朝廷的效忠。
三
杀掉关羽,还反映了孙权不想放虎归山的决心,同时也暴露了他对于长江流域的全面掌控欲。在成功获得荆州后,孙权已经对益州产生了兴趣,因此他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而汉中当时还在刘备手中。这一举动透露出孙权对消灭蜀汉、扩张自己地盘的野心。
早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便批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战略。在得到孙权的指令后,周瑜准备出征,但不幸在行至巴丘时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益州位于东吴上游,掌控益州意味着孙权不仅能够加强江东的地位,还能为和曹魏分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孙权和周瑜一样,心中都有着将益州纳入东吴版图的宏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