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头衔自1912年1月1日由孙中山担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头衔被继承给袁世凯。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徐世昌和曹锟等人相继接任了这一职务。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曾在护法战争时期,在广州自称为“非常大总统”。随着北洋政府的推翻,“大总统”这一头衔逐渐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1948年,蒋介石将国民政府更名为“总统府”,并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位改为“总统”。从那时起,蒋介石自称为“总统”,但并未使用“大总统”这一头衔。这个变化的背后,或许有着对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思。那么,为何民国初年,“总统”必须加上“大”字,而不能直接称之为“总统”呢?
这是因为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军队中设有一个名为“总统”的官职。以段祺瑞为例,段祺瑞曾自称“第一军总统”,这意味着他的部下称呼他的职务为“总统”。甚至连老长官袁世凯见到段祺瑞时,也要尊称其为“段总统”。然而,这个“总统”与孙中山所称的“大总统”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混淆和区分,孙中山的“总统”头衔上加上了一个“大”字,形成了“总统”与“大总统”之间的区别。
实际上,段祺瑞的“第一军总统”相当于今天的军长。在清朝新军的编制中,平时并不设“军”一级的建制,而是以“镇”为基本单位,“镇”相当于“师”,因此北洋六镇的“统制”相当于师长。而“镇”以下是“协”,即相当于“旅长”,再下一级是“标”,相当于团长。新军的“队”则相当于“连”,其指挥官被称为“队官”,相当于连长;更下一级的“排”和“排长”则与今天的设置相似。清朝新军的“棚”相当于“班”,而“正目”和“副目”则相当于班长和副班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迅速下令派兵剿灭起义军。10月14日,清廷决定组建三个新的军队。第一军由荫昌担任“总统”,并迅速开赴前线,然而由于战局不利,段祺瑞接替了这一职务。第二军由冯国璋担任“总统”,并随时待命,而第三军则由载涛担任“总统”,负责驻守京畿。
第一军的编制包括第四镇、第二镇、第三协、第六镇和第十一协,主体是清朝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和张之洞编练的新军。这支军队战斗力最强,也在湖北前线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第三军则以以旗人为主的第一镇和由载沣亲自编练的禁卫军为主体,是清朝政府最为依赖的部队,负责守卫京师。第二军的编制较为复杂,下辖第五镇、第三镇、第二十镇、第三十九协以及第二混成协,兵力总数约为25000人。原本,这支军队是为支援前线而准备的,但由于其下属的一些军官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拒绝镇压起义,甚至发动兵谏,宣布成立“立宪军”,向清政府示威。山东一带则在忠诚于清朝和支持革命之间摇摆不定,致使驻防山东的第五镇未能开拔。这样一来,第二军支援湖北的计划也因此搁浅。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并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虽然“大总统”的头衔逐渐消失,袁世凯将这一头衔改称为“军长”。即便“小总统”这一头衔消失了,“大总统”的头衔依然被延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张作霖执掌北洋政府时期,才将“大总统”更名为“大元帅”。
在国民政府方面,孙中山去世后,政府一直沿用“国民政府主席”这一职务,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称谓。直到1948年,蒋介石将职务名称改为“总统”。由于不再需要区分“大总统”和“小总统”,因此“总统”这一称呼不再加上“大”字。
作者:尹炳燊(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