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新四军4支队接到了一则紧急情报,称新四军挺进团计划投敌。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当机立断,迅速命令老8团团长周骏鸣:将其缴械。周骏鸣接到命令后,立即采取行动,设下了一个鸿门宴,邀请新四军挺进团的领导干部来赴宴……
与此同时,位于合肥的安徽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赵凤藻,外号“摩擦专家”,得知此消息后,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暗自庆幸:“高敬亭,你上当了。”
一个月后,4支队的指挥部终于打来电话给老8团,告知团长:“抱歉,情报有误,挺进团并没有投敌……”
高敬亭将军
高敬亭,河南新县人,1928年加入红军,四年后便成为红25军75师的政委。红军长征后,他成功重建了红28军,并且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大别山,与蒋军的数十万部队展开顽强的抵抗,最终不仅成功抵御了蒋军的围剿,还带领队伍逐渐壮大。
新四军成立时,总共有四个支队,总兵力大约万余人,而高敬亭的支队便占据了其中的近5000人。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怎么会落入敌人设计的反间计中呢?
然而,这并非全是高敬亭的责任,老8团的政委也应为此承担部分责任。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投敌”的新四军挺进团,竟然来自东北军。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功臣,事变解决后,他被蒋介石软禁,而东北军则被改编成了蒋军,其中一些人选择了叛变投敌,但也有一部分人却加入了新四军。
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的67军被缩编为107师和108师,前往安徽参加战斗。淞沪会战爆发后,67军派遣到前线,结果伤亡惨重。在战斗中,军长吴克仁阵亡,第107师全军覆没,第108师也损失惨重。
东北军的“挺进团”之源
1938年初,第67军及第107师的番号被撤销,剩余的部队被编入第108师及第57军。57军同样是东北军的一部分,曾参与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且其所辖的111师和112师均在战斗中遭遇重创。值得一提的是,111师的师长常恩多,后来成为开国中将。而该军的军长缪征流,也参与了这些战斗。
但在这些变动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1938年初,得知即将被编入57军后,教官刘冲对这一变动表示强烈反感。他告诫身边的战友:“看来,老蒋是铁了心要将少帅留下的血脉全都消灭,我们不能任由他摆布。”
刘冲和他的亲信,副官韦郁周、营长董东翘等人决定加入新四军,向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提出加入请求。刘冲内心暗喜,因为他在东北军潜伏多年,早已渴望回归组织。周公和叶剑英热情欢迎他们,并答应将这支队伍编入新四军,归4支队建制。
为了维护这支队伍的团结,周公建议不要拆散他们,给予他们一个新的番号——“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并任命董东翘为司令员,韦郁周为副司令员,刘冲为政治处主任。
挺进队的臂章设计突出“东北”、“流亡”和“抗日”三个信息,图案上描绘了一位持枪的战士,底下写着“向白山黑水挺进”。这一决定让刘冲和他的战友们兴奋不已,他们并没有想到,未来的抗战道路会如此曲折艰辛。
加入新四军后,挺进团迅速在巢县和全椒县展开敌后斗争。他们凭借东北军的丰富经验和优良装备,成功将当地的日军赶出了全椒县,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支持,许多青年纷纷加入到队伍中。
挺进团的崛起与矛盾
挺进团的力量不断壮大,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激增至1500人,兵员精良、战绩显赫,迅速在皖中和皖东地区声名鹊起。随着“树大招风”,挺进团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日军的关注,也让蒋顽军产生了极大的不安。
安徽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赵凤藻对此感到愤怒,他调集了周边七个县的武装力量,企图消灭这支抗日武装。然而,挺进团凭借过硬的战斗力和装备,轻松击败了这些保安团,连续几个月让赵凤藻吃尽了苦头。
没有其他办法的赵凤藻决定改变策略,采取了离间计。他收买了挺进团的干部刘子清,后者曾因个人情感问题加入了挺进团,并因不满生活艰苦而被赵凤藻策反。尽管刘子清带走了一百多名士兵,但挺进团的整体战力并未受到重大影响。
1938年9月,新四军4支队第8团与挺进团汇合,决定将挺进团改编为“挺进团”,由第8团统一指挥。然而,赵凤藻并不甘心失败,他再次采取计策,伪造了一份情报,向4支队报告称挺进团准备投敌57军。高敬亭在分析情报时,竟然深信不疑,认为挺进团与8团确实存在矛盾,可能真的准备投敌。
挺进团与8团之间的矛盾早已有迹可循。首先是挺进团的军费问题,由于8团也面临着资金紧张,挺进团不得不向8团求援,而8团的帮助远远无法满足挺进团的需求,导致了挺进团的不满。挺进团的领导人甚至提出要联合起来消灭刘子清的部队,但8团没有同意,导致了挺进团的进一步分裂。
阴谋与决断
正当挺进团的矛盾日益加深时,挺进团的2营长温玉贵提出希望恢复组织身份,但遭到拒绝。温玉贵的请求使得挺进团与8团的关系进一步紧张。最终,高敬亭分析后决定先下手为强,迅速展开行动。
1938年11月,挺进团的主要领导干部被邀请赴宴,但温玉贵感觉到情况不妙,试图劝阻韦郁周和刘冲,但未能成功。最终,挺进团的领导人抵达宴会现场后,遭到了高敬亭的伏兵袭击,立刻被缴械。
尽管经过调查,新四军并未发现挺进团投敌的证据,但此时赵凤藻的阴谋已经得逞。赵启民将军晚年回忆道,这一事件是老8团在皖东的“一大失策”,如果能够统一挺进团与8团的力量,可能会对抗日战斗和根据地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挺进团的损失终究无法挽回,而高敬亭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