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8月,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决定出兵灭蜀,亲自策划了这场战争,并派出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分别带领大军从三条战线进攻蜀汉。蜀汉方面,由姜维亲自指挥军队,在天险剑阁固守,与魏军形成对峙。然而,邓艾悄悄带领部队穿越阴平,出其不意地发动奇袭,突破了江油、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并迅速攻占涪城,最终逼近了成都。此时,蜀汉后主刘禅在谯周等大臣的劝说下作出了投降的决定,标志着蜀汉政权的覆灭。就这样,三国鼎立局面持续了近百年后,在六个月内便结束了。
这场战役如此顺利,许多人不禁疑问,为什么不趁着灭蜀之际进攻东吴呢?当时,三国之间的格局是吴蜀联合抵抗魏国,蜀汉的灭亡意味着吴国失去了重要的外部支援。为何司马昭不趁机发动战争,迅速灭吴,从而一统天下?背后究竟有怎样的考量?
早在对蜀汉发动战争前,司马昭就曾决定,待蜀汉灭亡后,他将再花三年时间准备,待一切就绪后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击败东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而且,这一时间点并不遥远。吴国的第三任皇帝孙休于264年去世,然而司马昭没有立即进攻吴国,直至279年11月,西晋才开始对吴国发动进攻。明明蜀汉已灭,吴国帝王也刚去世,为何司马昭未抓住这个机会,推迟了十五年才开始伐吴?
《晋书》中提到:“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这表明司马昭在灭蜀后早有计划,等待合适的时机进一步实现统一。
自秦汉以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司马昭作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深知统一天下的使命。因此,尽管吴蜀联合曾多次对抗魏国,但司马昭并未急于伐吴,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
蜀汉灭亡后,邓艾凭借立下的赫赫战功,逐渐自傲。他模仿东汉大将邓禹,开始在蜀地掌握更大权力,负责行政和人事安排。邓艾封刘禅为行骠骑将军,封刘禅之子为奉车都尉,对蜀汉官员进行重新任命。然而,这些措施未经司马昭批准,严重触犯了规矩。此外,邓艾还大胆提出了统一天下的具体计划,这一举动让司马昭感到不安和忌惮。魏国另一位高层指挥官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指出邓艾可能的野心,并最终通过陷害邓艾谋反,导致邓艾及其家族被处决。
这场权力斗争在魏军内部爆发,钟会、姜维联合策划叛乱,企图以蜀地为根据地建立自己的势力。然而,阴谋最终败露,魏军陷入混乱,钟会和姜维在乱军中被杀。成都陷入动乱,蜀地社会大乱,魏军丧失了快速东进攻打吴国的机会。
刘禅投降后,蜀汉部分地方的守军并未完全投降。很多官员对此表示怀疑,认为魏国并不具备长久统治蜀地的能力,纷纷持观望态度。比如,身处南中的安南将军霍弋,他在听到刘禅投降后,并未立即效忠魏国,而是表示要先观察局势,评估魏国是否能稳定局面。在蜀汉灭亡初期,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叛乱和民变,这进一步动摇了魏国控制蜀地的基础。
司马昭的伐蜀行动原本为其篡魏做铺垫。公元260年,魏国皇帝曹髦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弑杀,司马昭被迫承受弑君之名。尽管司马昭的权力未受动摇,但他需要借助灭蜀之功压制反对声浪,推动自己的篡魏计划。灭蜀的初期,司马昭便开始为篡魏做准备。263年10月,曹魏皇帝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提升为相国。随后,司马昭开始着手进行各项政治安排,包括封父亲司马懿为晋宣王,兄弟司马师为晋景王,进一步巩固其家族在魏国的统治地位。
然而,265年8月,司马昭突然病逝,未能完成最后的篡魏大计。司马炎继位后,虽然司马氏家族的权力已经稳固,但相较于司马昭,司马炎的威望和能力仍显不足。新的晋王司马炎需要时间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解决朝廷内外的各种复杂问题,才有足够的实力去伐吴,实现统一梦想。
与此同时,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威胁不断,晋朝不得不将大量资源投入边疆防守。鲜卑、匈奴等民族的侵扰,使得晋朝在初期无法集中精力对东吴展开进攻。即使如此,西晋内部依然存在激烈的党争,世家大族和寒门之间的对立也影响了伐吴计划的执行。反对伐吴的势力主要是世家大族,他们担心寒门崛起会威胁到自身地位,因此强烈反对战争。最终,司马炎不得不在各方压力下,耐心等待机会。
在伐吴的准备过程中,晋朝还面临了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特别是水灾、旱灾、蝗灾等严重影响了物资的准备。即使如此,司马炎依然决定加强军备和粮草储备,特别是水军建设,因为吴国的天险长江需要强大的水军才能对抗。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准备,晋朝终于在279年11月下令发起伐吴。
东吴的国力虽强,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部的腐败和无能统治使其逐渐衰弱。特别是孙皓上位后,残暴的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使得东吴的军事力量大幅下降。晋朝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六路进攻,迅速攻占东吴。不到四个月,吴国便灭亡,晋朝成功实现了天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