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在历史上被称为“白痴皇帝”,这称号几乎成了他一生的代名词。著名的“何不食糜肉”便是出自这位帝王之口。这个在刚刚统一的国家中,王朝很快走向衰败,西晋的迅速覆灭,他作为“白痴皇帝”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司马炎的选择并不是没有任何理由。虽然他常年深居后宫,那里人满为患,有26个亲生儿子!那么,司马炎为什么要将皇位交给一个看似愚笨的儿子呢?司马炎曾对司马衷进行了考察,通过“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的方式进行测试。然而,太子妃贾南风却通过作弊,借人之手替太子写出答案,太子只需抄写,最终,武帝对这个结果感到高兴,认为太子的智力没有问题。
许多人认为,武帝被表象蒙蔽,认为司马衷智力正常,但这个看法显然低估了司马炎的聪明才智。司马炎去世时,司马衷已经20岁。如果他真是一个“白痴”,那么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测试,直接就能看出来。其他的儿子也许接触的机会较少,但在当时晋朝的体制下,储君与皇帝接触的机会并不少。如果司马炎一直没有发现太子智力上的问题,显然高估了别人对晋武帝的看法。
即便如此,司马炎似乎仍然认为,司马衷是可以“扶”的。那么为什么呢?虽然司马衷的智力明显不足,但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白痴”。后来,的确有一个“白痴”——晋安帝,他“口不能言,不知寒暑”,而司马衷却并非如此。从后来的表现看,司马衷不仅能识文断字,书写诏书,和张方、嵇康等人交往时,还展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情商。
此外,现代医学认为,智力低下的人难以繁衍后代,即使繁衍也常常存在问题。然而,司马衷却有一子五女(若不是贾南风频繁害死其他妃子怀孕的孩子,或许还会更多)。他的儿子司马谲,年幼时便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因此,司马衷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痴”或智障,而更像是个“愚鲁”,就是脑袋不够灵光罢了。对于司马家来说,这样的儿子并非不可扶持。
回望当年,蜀汉灭亡后,刘禅到了洛阳,上演了那著名的“乐不思蜀”。无论刘禅是真傻还是装傻,司马昭却为其“认证”了其傻气。司马炎,当时作为世子,怎么会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呢?即便如此,刘禅仍然做了近40年的皇帝。虽然蜀汉最后灭亡,但也反映出,司马炎似乎没有理由认为司马衷就无法继承大业。
当然,选择一个这样的皇子仍然具有很大的风险。面对20多个儿子,为什么不选一个更有潜力的呢?原因在于不立司马衷的风险更大。司马炎当年几乎没有继承司马家的大业。在司马懿的打下基础后,司马家通过司马师、司马昭,最终由司马炎建立西晋。然而,司马昭并不完全认同自己接手的江山,他多次表示,这一切功劳都应该归功于父亲司马懿。
司马师没有亲生子嗣,司马昭的亲儿子司马攸被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在世时,曾试图让司马攸接班,甚至将贾充的大女儿嫁给了他,似乎这一切都在为司马攸的接班铺路。然而,最终,司马炎继承了帝位,成了世子。即便如此,司马攸一直在朝廷中有很大的支持,他也成为了司马炎心中的潜在威胁。
但即便如此,司马炎仍然在面对齐王的去世时,并没有调整继承人,而是让司马衷继续担任太子。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立嫡长子传统的压力过大,放弃司马衷的继位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尽管司马炎曾考虑让司马衷的弟弟司马柬做太子,但杨皇后的反对最终让这一调整未能发生。
为什么杨皇后坚持让“愚笨”的二儿子继位?尽管她对司马炎感情深厚,但她认为立嫡长子是对家族传承的最大保障。她的固执使得司马炎最终没有做出更为理智的调整。最终,司马炎固守着传统,选定了司马衷。
对于司马炎来说,他的担忧不仅仅是继位问题,还有国家的未来。于是,他决定寻找两位辅佐大臣,一位是杨皇后的父亲,司马炎的岳父杨骏;另一位是司马懿的第四子,汝南王司马亮。这两位辅佐大臣都具有极高的声望和能力,虽然两人之间也有争斗,但司马炎的策略是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扶持司马衷。
然而,司马炎的愿景并未如愿实现。杨骏利用权力迅速修改了诏书,排除了司马亮,试图通过集中权力来独揽大权。结果,司马炎精心构建的平衡体系,从一开始就没有成功。此后,太子妃贾南风以及其他的权臣开始蠢蠢欲动,阴谋的风云逐渐席卷而来。
这时的司马衷,显然无法应对这场政治风暴。阴谋家们争权夺利,而司马衷既没有足够的智慧,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这一切。最终,司马家的大业,似乎已陷入了难以避免的纷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