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早期,群雄割据,英勇的武将层出不穷。蜀汉有五子良将,曹魏也有五子良将,而东吴则不遑多让,拥有江东十二虎臣。随着三国的进展,到了中后期,魏蜀吴三国的将领都出现了日渐衰退的情况。尤其是在东吴的后期,武将渐渐减少,能有所作为的大将所剩无几,以下四位是较为突出的一些代表人物。
一、陆抗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赤乌八年(245年),陆抗继承父亲陆逊的爵位,成为江陵县侯。他起初担任建武校尉,指挥父亲的五千部队。赤乌九年(246年),他被提升为节中郎将,驻守柴桑。建兴元年(252年),被任命为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年),陆抗被任命为柴桑督,因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迅速晋升为征北将军。永安二年(259年),陆抗又升为镇军将军,镇守西陵。
在吴国最后一任皇帝孙皓即位后,陆抗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统领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地的兵力,并驻防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他还被远程任命为益州牧。凤凰元年(272年),他成功击退了晋将羊祜的进攻,并在战场上斩杀了叛将步阐。陆抗因此荣升为都护,并连升数职,最终成为大司马、荆州牧。可以说,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胜利大大推迟了东吴灭亡的时间。
然而,陆抗在凤凰三年(274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他与父亲陆逊并称为“逊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六年后,东吴被西晋所灭,三国时代也彻底结束。
二、丁奉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丁奉自幼便投身军旅,早期为甘宁、陆逊、潘璋等名将效力,屡立战功,最终晋升为偏将军。在建兴元年(252年)东兴之战中,丁奉成功击溃魏军前锋,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升任灭寇将军。丁奉更因“丁奉雪中奋短刀”的典故流传千古,成为东兴之战的重要人物之一。
吴景帝孙休即位后,丁奉策马斩杀了权臣孙綝,帮助孙休重夺皇权。此后,丁奉官拜大将军,掌握了吴国的重权。永安三年(260年),丁奉被任命为徐州牧,随后还扶立了孙皓继位,晋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到此时,丁奉几乎已经是吴国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吴国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杰出的武将。
三、吕据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吕范的次子。在吕范卧病时,吕据暂时接任副军校尉。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继承了南昌侯的爵位,并被任命为安军中郎将。他多次征讨山越部族,每次都能获得胜利,并逐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在随潘濬讨伐五谿的过程中,吕据立下战功,并在随朱然进攻樊城时,攻破了樊城外围。随后的战斗中,吕据也屡次发挥出色,获得升职。建兴元年(252年),他率领军队成功击退魏军,并因此被升为骠骑将军。五凤二年(255年),吕据与孙峻等人一起进攻寿春,途中击败魏将曹珍,屡次显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
太平元年(256年),吕据带兵再次攻打魏国,但因孙峻去世,孙綝掌权,吕据心生不满,决定返回并废除孙綝。然而,孙綝早已预料到这一点,命文钦、孙宪迎战吕据。吕据在绝望中自杀,夷三族。孙休即位后,吕据得到了平反。
四、施绩
施绩,原名朱绩,东吴名将朱然之子。年轻时,由于父亲的影响,施绩得以任职郎官,后来被封为建忠都尉。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朱绩被任命为镇东将军。五凤年间(254年至256年),他改回“施”姓。
太平二年(257年),施绩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并且在吴国军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他没有像其他大将那样在战场上留下过多鲜明的战功,但他在吴国的稳定和军事上,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将领的事迹,东吴虽面临诸多困难,却也能在一些优秀武将的领导下延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