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演变
幕府的崛起标志着日本的皇权逐渐被武家政治所取代。早在第二个室町幕府建立之前,第一个镰仓幕府已经统治了日本长达百余年。在1333年,镰仓幕府已支离破碎,犹如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此时,中国元朝的末期已临近,那时的元朝不再具备曾经的强大海上力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威胁日本。脱欢帖木儿继承大统,成为元顺帝。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将经历历史性的更替。随着镰仓幕府的即将崩溃,皇室及公家势力掀起了推翻幕府的倒幕战争,幕府大将足利尊氏在关键时刻背叛了自己的阵营,宣布镰仓幕府结束。
历史仿佛重复着,正如董卓死后仍有曹操的出现,汉献帝并不会因为董卓的死而长久高兴。日本的天皇如同汉献帝或东周的君主,渴望恢复“王政复古”,即重新掌握中央权力。而足利尊氏则像曹操一样,怀着取而代之的心愿,意图成为新一代的实际统治者。
这两股势力的矛盾最终引发了战争。足利尊氏在讨伐镰仓残余势力并取得胜利后,返回京都,并将天皇囚禁。天皇随后逃离京都,最终在吉野,京都以南的一个小镇,另立朝廷。吉野,位于今天的日本奈良县中部,距离京都并不远,却由此成为了日本历史上极具意义的地方,标志着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天皇在逃亡时带走了象征皇权的三神器:草雉剑、八咫镜和八尺琼勾玉。此时,支持南朝正统的诸多大名也并不在少数。南朝曾一度占据本州岛的三分之一,连九州和四国都在其控制之下,几乎囊括了今天日本五分之三的领土。
为了有效监视南朝的动向,足利尊氏并没有选择将幕府的治所设立在距离京都较远的关东,而是在京都的室町设立了新的幕府,这也就是室町幕府名称的由来。然而,关东作为武士的发源地,实在太重要了。为了避免可能的动荡,足利尊氏派遣自己的次子足利基氏统领关东诸国,担任“关东公方”或“镰仓公方”一职。这个职位拥有巨大的权力,实际上类似于一个独立的小幕府。关东公方由于与幕府有着血缘上的关系,也常常成为幕府将军权力的有力竞争者。
室町幕府的建立,实际上是反对镰仓幕府的各路倒幕势力的结果。尽管足利氏在大名中占据一定地位,但并未拥有对所有大名的绝对控制。换句话说,尽管大名们承认足利氏是他们阵营的领导者,但他们并不完全听从足利氏的命令,甚至在很多重要事务上,幕府必须依赖这些地方大名的意见。南朝的威胁依旧存在,室町幕府为了争取地方大名的支持,逐渐下放权力,这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埋下了伏笔。
当时,日本被划分为六十六个令制国。许多强大的大名拥有庞大的势力,如山名氏就独占了十一国,被称为“六分之一殿”。其他如大内氏也占据了六国之地。这些大名足以对室町幕府的统治构成实质性威胁。类似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面对“大名强,幕府弱”的情形,中国历代皇帝也常常采取削藩的手段。比如汉武帝推恩令获得了成功,而建文帝的削藩则以靖难之役告终。
到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确实曾尝试过削弱地方豪强的权力,但继任的将军们却都未能继承祖先的权谋与威望,导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有人说,日本的战国时期类似于各个小村镇间的互殴,尽管规模远不如中国战国时期的争斗,那时的七雄每一个都有能力统一整个日本。
当战国纷争逐渐走向定局时,幕府迎来了最后一任将军。五年后,强者织田信长将其彻底打败,室町幕府就此瓦解,日本进入了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称霸时代,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日本战国的巅峰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