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清末民国时期名人
赵戴文(1866-1943),字次陇,是一位杰出的儒者,同时也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的成员,山西辛亥起义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家族先辈原居于马邑(如今的朔州),明末时期迁徙到了五台县东冶镇。这个小镇不仅是通往佛教胜地五台山的必经之地,也是赵戴文自号“清凉山人”的重要背景。
1904年秋,赵戴文以官方聘请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宏文师范进行深造。在1905年时,他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迅速成为山西省最早的会员之一。1906年秋,他在东京宏文师范完成学业,适逢阎锡山准备利用学业间隙回国探亲。赵戴文因此奉命携带两枚要紧文件,与阎锡山一同返回家乡。在经过上海海关检查时,阎锡山表现出的冷静和果敢,使他们顺利通过了检查,为他们后来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10月29日,革命军在太原掀起了起义,当天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省都督,赵戴文则成为了他坚实的支持者之一,随后被推举为省议会的总参议。在这场历史巨变中,赵戴文成功实现了从一位学者向政坛重要人物的转变,正式走上了充满挑战的政治舞台。
随着北伐的成功,阎锡山的势力范围由晋绥迅速扩展到包括京、津、冀、察四省的城市,赵戴文在此期间以第三集团军代表的身份进入中枢政府,先后担任了内政部长、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委员、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等多个重要职务,逐步巩固了他在政治界的地位。
1936年5月27日,年近古稀的赵戴文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接替徐永昌,成为山西省政府主席。这一时期,工农红军高举“抗日前线”的旗帜,跨越黄河东征,赵戴文深刻认识到红军力量的崛起与抗日救国的紧迫呼声。经过与山西中共人士如杜任之等的广泛讨论与商议,他向阎锡山提出了联共抗日的战略主张,推动了山西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战爆发后,赵戴文担任山西省省长,同时兼任第二战区长官部政治部主任。在抗战的中期,面对艰难的局势,阎锡山发起了“克难运动”,要求长官部及所有机构实施节约生活。对此,赵戴文表示了积极的响应。他以身作则,奉行简朴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着一套简单的布军装和一间土窑洞,粗茶淡饭,生活如昔。1943年12月27日,这位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远影响的人物在克难坡的窑洞中静静离世,享年77岁,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