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历史上,几乎每一位天皇在即位之后,都会将都城迁至一个新的地方,直至平城京的建立。其背后可能与当时盛行的神道教教义,或天皇对外界的恐惧心理有着密切关系。公元710年,元明天皇决定将都城从藤原京迁至平城京,自此,平城京成为日本的国都,且维持了七十多年的时间,期间共经历了八位天皇的统治。
从710年到794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奈良时代”,是日本律令制社会的鼎盛期,也是历史上少数几个太平盛世之一。那么,这座能够容纳八位天皇的平城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呢?
一、平城京的地理优势与城市规划
平城京位于奈良地区的中心,北边是低矮的丘陵,南侧是广袤的平原,这恰好符合当时天皇所信奉的“北面朝南”的建都理念。平城京名字中的“平城”意味着“平坦的都城”,并且因其地处较高的地势,气候干燥,水流向南,因此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平城京的城市规划借鉴了唐朝长安城的布局,规模比前一任都城藤原京大了三倍。整个城市的结构如同棋盘一般,布局规则,道路纵横交错,东西南北的主干道相通,分布均匀。除了宏伟的皇宫和众多贵族宅邸外,最为显眼的是各式寺庙的存在,规模从小到大不等,其中有些庙宇是从旧都迁来的,如药师寺、大安寺和元兴寺;而一些则是新建的,如东大寺。之后,法华寺、唐招提寺、西大寺和喜多寺等寺庙也相继建成。
随着寺庙的建设,京东一带逐渐形成了繁华的街市,而朝廷则在城外建立了十二坊,形成了周边的生活和商业中心。随着城市扩展,平城京逐步发展成为了交通枢纽。朝廷修建了六条通往东海、南海、东山、北陆、山阴和山阳的陆上道路,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水运则主要依靠位于平城京北部的木津川,尽管有些物资需要通过奈良山运送,增加了成本。
然而,水运的缺陷逐渐暴露,尤其是随着城市发展和物资需求的增加,平城京的这一交通瓶颈成为了后续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桓武天皇突然决定迁都长冈京
到了782年,桓武天皇最初对平城京相对满意。但让人意外的是,仅仅两年后的784年,桓武天皇便突然宣布迁都至长冈京。为什么这座已经发展了七十多年的城市在桓武天皇的治下会被废弃呢?表面上,迁都的原因是为了水陆交通更为便捷,但事实上,长冈京的地理优势与平城京相比并没有显著差距。
根据史料分析,迁都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僧侣权势的干扰:在平城京,僧侣行基及其追随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其行为干扰了皇权。行基和他的追随者们践踏了律令中的规章,甚至有荒诞的行为,如燃指为灯和用剥皮书写的奇怪做法。这些行为引发了皇室的恐慌,特别是行基的力量逐渐不可忽视,开始插手政治和社会事务,甚至干扰了皇位继承。
2. 藤原种继的推动作用:藤原种继是当时藤原家族的重要人物,他的父亲曾通过与秦氏的联姻获得了大量财富,这使得藤原种继能够为桓武天皇提供大量的财力支持。藤原种继看到了平城京的积弊,积极推动迁都计划,并为新京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 桓武天皇的个人意图:桓武天皇本身来自百济王氏家族,身份较为卑微。在平城京,他始终无法摆脱旧势力的压制,迁都长冈京是为了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王朝,摆脱那些根深蒂固的政治势力。
三、长冈京的命运与桓武天皇的选择
桓武天皇于784年迁都长冈京,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座新都并未顺利建成。更令人意外的是,桓武天皇迁都后的第二年,藤原种继在视察工地时被暗箭射杀,事件的调查揭示了皇太子早良亲王与此事的关联,导致了早良亲王的死。这一事件直接影响了长冈京的建设,许多财力支持方收紧了资金,工程进度停滞不前。
而且,长冈京的施工困难和一系列的不顺遂使得桓武天皇最终选择放弃长冈京。随着长冈京的停工,桓武天皇开始寻找新的都城,最终选定了平安京作为新的政治中心。迁都平安京标志着长冈京的彻底失败,也为日本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都城之一的平安京奠定了基础。
长冈京虽然未能如期完成,然而,这一段历史仍留下了许多谜团,也揭示了桓武天皇与其政治斗争的复杂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