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春天,胡惟庸的儿子胡大公子,依靠父亲在朝中的权势,肆无忌惮地在街头骑马狂奔,丝毫不顾及周围的行人。那一天,胡大公子突然从马上摔了下来,恰巧掉落在紧随其后的马车前面。由于情况发生得太快,马车的驾驭者未能及时反应,结果车轮直接碾过了胡大公子的身体,导致他当场死亡。
胡大公子死讯迅速传到了胡惟庸耳中,他立刻失去了理智。在没有经过任何官方调查的情况下,胡惟庸亲自指使手下将那个马车夫抓捕,并将其处决。他以为这个马夫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朱元璋不会因此惩治自己,但他却不知,正是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马夫,成了引爆他悲剧命运的导火索。
《明史·胡惟庸传》记载:“胡惟庸的儿子在市区骑马时不慎跌落,正好掉入车下,胡惟庸因此处死了挽车者。”胡惟庸这一举动,让朱元璋心中的怒火终于燃烧到了极点。虽然他之前在朝中容忍胡惟庸的独断专行,但他从未忘记胡惟庸所担任的丞相职位。朱元璋心中已有打算,而胡惟庸贸然处决马夫,直接触碰了他的底线。
当这一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后,朱元璋立刻召见胡惟庸。当胡惟庸见到朱元璋时,便一边哭诉着自己的无奈,一边责怪那名马夫骑得太快,导致意外发生。在胡惟庸愚蠢的辩解中,朱元璋始终默默无言,目光如刀般锐利,气氛愈发沉重。胡惟庸浑然不觉,依旧在自顾自地诉说。当他终于意识到朱元璋没有回应,内心的恐惧感瞬间升腾,立刻停下了话语,转而用惊恐的眼神注视着朱元璋。
朱元璋冷静地从椅子上站起,走到胡惟庸面前,用冷冷的语气说道:“杀人偿命。”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胡惟庸猛地一颤,心脏剧烈跳动,瞬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跪地求饶,甚至提出用黄金财物来弥补过失,但朱元璋毫不动容,坚决拒绝了他的请求。
《明史·胡惟庸传》写道:“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然而,朱元璋虽言明“杀人偿命”,但为了长远考虑,并未立刻下手。
然而,胡惟庸并没有因此悔过,他开始动员朝中的党羽,并勾结外部势力,如北元和倭寇,暗中筹谋发动政变,试图推翻朱元璋的统治。胡惟庸显然忘记了,朱元璋的皇位并非轻松得来,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血与汗。
《明史·胡惟庸传》继续提到:“胡惟庸深感恐惧,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密谋起事,暗中联系四方势力。”而在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的使者按惯例应将进贡事宜奏报给朱元璋,但胡惟庸却故意隐瞒了此事。朱元璋意识到时机已到,立即开始行动。首先,他杀了胡惟庸的亲信汪广洋,接着将整个中书省的官员全部拘捕,并对其严刑拷问,追查背后的真相。
汪广洋之死,看似平凡,但其中隐藏的细节却引起了朱元璋的强烈反应。汪广洋的妾陈氏是知县的女儿,按理应将其收入皇室或功臣之中,但汪广洋却因职务低微,违反规定私自纳妾,这一行为明显违背了当时的律法。朱元璋知道后,愤怒地质问胡惟庸和六部官员:“你们到底是在做什么?连这种事都不管。”
此时,朝中已有一部分官员意识到朱元璋将会动手对付胡惟庸。涂节,胡惟庸的心腹,见形势不妙,迅速投靠朱元璋,并向他举报了胡惟庸的各种罪行。最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数以万计的官员因此丧命。朱元璋先是将胡惟庸满门抄斩,随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彻底铲除了这个威胁。胡惟庸的失败,标志着一个傲慢自大者的末日,也让朱元璋的权力得到了更加稳固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