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战国策》记载,当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时,秦王惊觉而拔剑,但因剑太长,无法迅速拔出。具体来说,剑被插得过紧,加之拔剑动作仓促,致使剑刃未能立刻脱离剑鞘。此时,药官夏无且扔出药囊,荆轲紧追其后,而左右侍卫大喊“王负剑”。秦王最终拔出了佩剑并将剑刃划伤了左股,解除了这次刺杀危机。
然而,史书中提到的“剑长”正是秦王拔剑困难的关键因素,但关于秦王佩剑的具体长度,早前考古一直没有明确证据,只能依赖猜测。直到最近,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取得了多项重大发现,其中包括了关于秦王佩剑的相关信息,进一步解开了荆轲刺秦王时秦王无法顺利拔剑的谜团。
此次考古还带来了另一个颠覆性发现:青铜宝剑不仅仅是将军所佩,甚至可以帮助解释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
1974年,随着兵马俑的首次出土,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锋利且坚韧的青铜宝剑,这些宝剑剑身呈柳叶形状,既细长又尖锐,长度普遍在81到94.8厘米之间。这些宝剑的长度,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使得专家们推测秦王的佩剑可能更长,超过95厘米。
在荆轲追击过程中,秦王急于拔剑,面对如此长的宝剑,确实拔剑困难。若将宝剑放置在背后,采取“负剑”的姿势再拔剑,便容易得多。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此长的佩剑,是否真的是战斗所需的佩剑?
试想,战场上将军需要快速拔剑指挥战斗,若佩剑过长,拔剑就变得不便,这既影响指挥,又影响形象。难道每次将军拔剑时都要“负剑”吗?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兵马俑中出土的青铜宝剑,未必就是用作战斗的佩剑,可能是象征身份或权力的饰品。如果真是这样,这些出土的宝剑并不能验证秦王佩剑的长度,也无法解释为何秦王在荆轲刺杀时无法顺利拔剑。
然而,在不久前的第三次发掘中,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真实的佩剑。在一号坑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五把完整的佩剑,长度在88至91厘米之间。考古队长申茂盛介绍说,其中有一把剑在俑身上完好无损,原始位置没有变化,配件也齐全。由此可见,这些长剑并非装饰物,而是佩戴在腰间的实用武器。这也证实了秦王嬴政的佩剑确实很长,并且在刺杀过程中,秦王能够通过将剑移至背后,再从背部拔剑,从而成功避免了被刺杀。
更为关键的是,这五把佩剑的出土还让历史得到了一次重要修正。通过考古,发现秦国普通士兵佩戴的宝剑,长度竟然达到了88至91厘米,远超六国将军佩剑的长度,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以往对秦国兵器的认知。
过去,考古学家曾认为,秦国的青铜宝剑与六国类似,只有将军才能佩戴。然而,此次的发掘却揭示了一个新的事实:这些佩剑并非专为将军设计,而是普通士兵的标配。申茂盛指出:“我们发现的五把宝剑是士兵使用的,说明剑已经成为秦国每个士兵的标准装备。”
这意味着,秦国的普通士兵佩戴的宝剑,不仅长度超过六国将军佩剑,而且质量更高、更坚固。这一发现的背后,也揭示了秦国能够横扫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关键结论:
首先,秦国青铜宝剑的长度明显超过六国,这不仅显示出秦朝青铜铸造工艺的先进性,还证明了秦国的兵器在战斗中具有更强的优势。正如俗话所说,“一寸长,一寸强”,这也揭示了秦国能够一统六国的兵器优势,六国青铜技术的不足使其无法制造出更长的兵器。
其次,秦国的青铜武器生产规模庞大,每个士兵不仅配备长兵器如戟、矛等,还配有短兵器——宝剑,使得秦兵装备精良,极大提升了其战斗力。相比之下,六国士兵的装备显得逊色许多,正因如此,秦国才能横扫六国。
最后,大规模佩戴如此之长的宝剑显然具有实用价值,而非单纯装饰。最合理的解释是,秦兵普遍身材高大强壮,这使得他们能够轻松拔出长剑。这也说明,秦始皇的身高应该与这些兵马俑的身高一致,大约在180厘米左右。
因此,秦国能够成功统一六国,最直接的原因便是装备优良且士兵身强力壮。这一点让人不禁联想到汉朝的“一汉敌五胡”,本质上也是因为汉军不仅身材高大,而且装备比胡人更为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