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清宫影视剧和野史中,后妃侍寝的过程通常被描绘成这样的场景:在皇帝准备就寝之前,他会翻动后妃的牌子,选出一位侍寝的妃子。被选中的妃子在去见皇帝之前,必须先进行沐浴,之后全身赤裸,几名太监会用一条大被子将她包裹起来,然后抬着她到皇帝的龙床前,静候皇帝的到来。这个传闻在民间广为流传,如果读者对清代宫廷历史不够了解,可能会认为这就是清代后妃侍寝的标准程序。
然而,对于宫廷秘闻,民间往往未经过考证,特别是那些奇奇怪怪的艳史,往往更受欢迎,传播也更广泛。虽然上述的侍寝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很多野史中确实有类似的描述。例如,《清宫遗闻》和《清代野记》中就提到过类似的场景:“帝食毕,太监举盘跪帝前,若无所幸则曰去,若有属意,则取牌翻转之,以背向上。太监下,则摘取此牌又交一太监,乃专以驼妃子入帝榻者……”。这些记载描绘了被选中的妃子如何被抬到皇帝寝宫,赤身爬上床与帝交欢。
然而,到了民国初年,许多清宫秘闻开始流传,尽管这些记载并不严谨,与当时清代人笔记中的宫廷生活描述存在很大的出入。实际上,在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禁,清宫内已有多年没有出现过后妃侍寝的情况,许多宫女和太监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事实上,关于侍寝的传闻,多来自那些在宫中工作但并未接触帝后的宫女和太监,他们的言论往往未经证实,缺乏文化背景和辨别力。加之,宫女太监是宫中事务的知情者,因此他们的话更容易为外界所相信。而且,在经历了清朝末期的反满革命宣传后,民众对宫廷生活的丑化故事更加容易接受,形成了这样的市场需求。
然而,民间传闻和影视作品毕竟不是正史,许多记载违反了清宫的礼法和常识。清朝的宫廷规矩在历史上最为严苛,尽管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他们一直严格遵循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作为万民之主,皇帝并不能任意行事,所有行为都必须符合礼法,否则就会失去君臣之道。清代的后妃侍寝制度也同样遵循这些规矩。
在一些野史中提到的侍寝方式,实际上存在越礼的情节。比如妃子脱去衣物,被大被子裹着由太监抬到皇帝寝宫,这种情节显然不符合清宫的礼法。实际上,后妃在宫中出行时,都是有专人伺候的,即便是去御花园散步,也有随行人员。而将妃嫔抬着走,这样的情形显然不可能出现在清代宫廷。即便是太监,也绝不可能在这种场合下担任如此荒诞的角色,显然这些描述并不真实。
那么,真正的后妃侍寝是如何进行的呢?翻牌子的程序是毫无疑问的,但翻牌子并不仅仅是用于侍寝。实际上,清宫的翻牌子制度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例如,皇帝在用餐前会翻牌,太监会呈上一托盘,上面摆放着各大臣的红头牌和绿头牌,皇帝通过翻动牌子来决定与谁共进晚餐并讨论国事。晚上,皇帝也通过翻牌子决定是否安排某位妃嫔侍寝。
不论皇帝是否翻牌子,后宫中的所有妃嫔,除了皇后,都会在养心殿后的索春轩、乐春轩或燕喜堂等地等候。一旦翻到了某位妃嫔的牌子,她便会留下来与皇帝共进晚餐,谈话,吹灯作伴。其他未被选中的妃嫔则各自回宫,称为“叫散”。皇后则有所不同,她不需要参加翻牌子的程序。按照清宫的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除夕,皇帝都必须与皇后共度,这些特定的日子,皇后总是有优先的侍寝待遇,并且她有专属的住所,即养心殿后殿东侧的体顺堂,彰显了她在后宫中的尊贵地位。
在《康熙王朝》这类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康熙皇帝夜晚前往某个妃嫔的寝宫,但这种描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根据清宫的定制,皇帝只要是在紫禁城内,妃嫔侍寝必须在皇帝的寝宫里。这是因为清宫的礼仪非常严格,如果皇帝去妃嫔寝宫过夜,所有的后妃都必须跪接迎接,连皇后也必须如此。所以,皇帝在妃嫔的寝宫过夜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在紫禁城外,比如在圆明园或避暑山庄,皇帝的礼仪规范较少,皇帝不受这些繁琐的礼节约束,因此他可以随时去任何妃嫔的住所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