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是清朝历史上最为窝囊的皇帝之一,他的统治时期,国家早已落后于西方列强。在外有压迫、内有困扰的困境下,光绪帝试图采取行动反击外族入侵,然而支持者寥寥无几。他也曾期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自我振兴,然而这个计划最终也宣告失败。国家的种种屈辱以及家国的悲愤,让光绪帝的身体日渐虚弱,直至最终倒下。在临终时,他得知下一任皇帝为溥仪,他留下了两句令人心酸的话,究竟是哪些话,又为何如此说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从光绪出生进入皇宫的那一刻起,他便失去了自由。一直生活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视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压抑且充满暴躁。有时,光绪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想要了解外界的事情,但无论他怎样努力,也始终没有逃出慈禧的掌控。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逐渐开始参与朝政,但每次处理政务时,他总需要向慈禧汇报,争取她的同意。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没有实权的他不过是一个傀儡。尽管他有过多次挣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光绪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做出过任何实质性决策,甚至连继承皇位的事情,也未曾由他亲自决定。
慈禧选择光绪当皇帝,是因为他年纪尚小,易于控制,实际上,所有的权力都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如何能不让人感到屈辱?正因如此,光绪皇帝内心的痛苦和压抑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他早逝。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希望通过战争将侵略者赶出国土,但主和派的反对声音却异常强烈。这些人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颐和园,而非用于积极备战,结果导致战争失败。日本提出签订《马关条约》,光绪皇帝迟迟不愿签字,他希望能够与日本进行抗争到底,但慈禧太后不听他的意见,强制要求他签署条约。最终,光绪帝不得不在条约上签字,屈辱的签名成为他一生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国家遭遇沉重打击,光绪依然没有放弃通过变法来实现国家的复兴。为了国家的富强,他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改革。
光绪二十四年,他全力支持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开始了改革运动。这场变法旨在全方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知识,推动国家现代化。但光绪的变法遭遇了强烈的反对,尤其是来自慈禧的干预。最初,慈禧没有表态,但当变法触及到她和保守派的利益时,她开始强力反击。加上保守派势力的推波助澜,变法推进的困难重重。光绪的变法诏书最终变成了一纸空文。
尽管遭遇重重阻力,光绪并没有放弃改革,他依然想方设法去推进变法,甚至将那些碍事的人一一清除。这一举动更使得慈禧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怨恨,甚至开始寻找借口废除光绪的皇位。光绪皇帝天真地希望通过外部力量寻求帮助,他甚至寄希望于手握兵权的袁世凯,密谋通过暗杀慈禧来夺回政权。然而,袁世凯却将这一消息泄露给了慈禧,光绪的计划彻底暴露。
慈禧愤怒至极,将光绪帝幽禁,戊戌六君子被残忍杀害,康有为和梁启超则纷纷逃亡海外。维新变法宣告失败,仅仅维持了短短一百多天。自此,光绪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不仅没有实权,连自己是否能继续坐稳这个宝座都充满不确定性。
即使光绪被囚禁在深宫,慈禧仍旧不放心,她一心想找出一位新的皇帝。最终,八国联军侵华,占领了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待回到北京后,光绪帝虽然在名义上恢复了部分自由,能够上朝,似乎也恢复了曾经的辉煌,但实际上他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整个人宛如行尸走肉,心力憔悴,内心颓废。即便慈禧允许他进行新的改革政策,他也表现得毫无兴趣。长期的压抑和沮丧导致光绪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到了1908年冬天,他病倒在床,无法起身。
这时,慈禧终于找到了下一位继承人,那就是她亲自挑选的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溥仪年仅三岁,比光绪还要年轻。得知这一消息后,光绪皇帝痛心疾首,辛酸地说了两句话:“找一个大点的不更好吗?”“太后的决定谁敢违抗呢?”这两句话透露出光绪帝的无奈和绝望,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未来的深深担忧。他无法想象溥仪会不会像自己一样,依然被慈禧控制,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
不久后,光绪皇帝便离世了,而慈禧也紧随其后去世。随着她的去世,国家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几乎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个曾经一度沉沦的帝国,会经历如此剧变,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与光绪帝不同,溥仪的命运截然不同。经过新中国的改造,溥仪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公民,过上了崭新的生活。他享受着国家的俸禄,不再是那个昔日的皇帝,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光绪帝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他只活了38岁。临终前他的话让人心酸,那份无奈与绝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无法忘却的痛楚。
上一篇:晚清寓居上海的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