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云南的滇军是西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力量,其中第一代滇军的领导人是蔡锷,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护国英雄,带领护国军坚定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野心。蔡锷的英勇与决心,赢得了众多人民的敬仰,成为了一代风云人物。
滇军的第二代领袖唐继尧,性格复杂,争议颇多。他雄心勃勃,心怀做西南王的野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不断发动战争,横扫西南各地,给云南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破坏。随着时间推移,滇军内部许多将领对唐继尧的野心产生了反感和担忧,纷纷与他产生矛盾,最终成功将他赶出云南。尽管如此,唐继尧在得到龙云的支持后,重返云南,并发动大规模的清洗,除掉了许多与他作对的滇军将领。
张子贞,作为滇军的元老,曾积极参与云南的重九起义。他也是唐继尧的老同学,二人曾关系深厚。然而,由于理念上的分歧,张子贞站到了反对唐继尧的一方。通过与顾品珍等人的联合,张子贞成功地帮助推翻了唐继尧的统治。唐继尧复位时,张子贞意识到局势危险,果断逃离云南,避免了被唐继尧报复。
张子贞于1879年出生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时在下关的玉龙书院接受教育。到1905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张子贞便通过了赴日留学的资格考试,与好友赵钟奇等一同前往日本,进入振武军事学校深造。这一年,孙中山和黄兴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张子贞和同学们常常前往聆听孙中山的革命演讲,逐渐被革命思想所吸引,最终加入了同盟会。
1906年,张子贞与李根源、唐继尧等人一起,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云南支部,该支部成员日后大多数成为滇军的关键人物。随后,张子贞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1911年,张子贞返回云南,并在云南讲武堂担任军事教官,致力于培养革命思想,激发学生们推翻腐朽封建政权的热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激起了云南同盟会成员的行动,决定在昆明发起起义。10月28日晚上,同盟会成员在唐继尧的家中举行了决议会议,决定立刻发动昆明起义。10月30日,起义正式爆发,张子贞率领讲武堂的学生兵为内应,协助起义部队成功占领昆明。
起义成功后,蔡锷被任命为云南都督,宣布云南脱离清朝,成立了云南军政府。张子贞被任命为都督府谍查部长,负责与外部势力的交涉,承担了重要的外交职务。云南光复后的不久,蒙自地区爆发叛乱,蔡锷任命张子贞为第四联队长,派他前去平叛,张子贞在蒙自成功稳定了局势,确保了云南军政府的稳固。
接着,蔡锷组织兵力支援贵州和四川的革命起义,张子贞作为援川军的第一联队长,带兵前往泸州,在与当地土匪的战斗中,成功剿灭了大量土匪,进一步巩固了滇军的地位。同时,滇军与四川本土力量发生矛盾,张子贞积极调解,避免了川滇两地的冲突。
1912年,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后,张子贞被派遣随唐继尧前往贵州进行剿匪,平息当地叛乱。唐继尧任命张子贞驻守贵阳,然而张子贞因担心唐继尧企图夺取自己的兵权,果断拒绝了唐继尧的提议。最终,张子贞于1912年6月回到云南,随后被任命为步兵第二团团长,开始积累自己的军事力量。
随着袁世凯加冕称帝,张子贞成为了反袁的重要力量之一,成为护国军总参谋长,领导滇军展开反袁斗争。在护国战争期间,张子贞不仅是军事指挥的骨干,还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校长,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然而,战后,张子贞与唐继尧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因唐继尧的权力斗争,二人彻底决裂。
1918年7月,张子贞试图寻求楚雄的戟翼翘帮助,反抗唐继尧,但戟翼翘认为张子贞已无兵权,无法与唐继尧对抗。最终,戟翼翘将张子贞送往缅甸,张子贞绕道北京,最终在北洋政府任职为军事参议。
1921年,顾品珍成功赶走唐继尧,成为滇军总司令,并重新任命张子贞为旅长。1922年,唐继尧在龙云的支持下回到云南,张子贞与顾品珍等人一同逃亡,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亡,终于来到上海。此后,张子贞继续投身于国家的军事事业,并在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8年,张子贞跟随杨杰参加了二次北伐,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由于健康问题,张子贞在中原大战后辞去了所有职务,来到了上海养病。1931年,张子贞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