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诸葛亮的亲近程度虽然深厚,但相较于庞统,显然有些差距。然而,在决定入川之际,刘备选择了庞统而非诸葛亮,这背后有着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益州的别驾张松曾劝刘璋,邀请刘备前往益州共同抵抗张鲁。刘璋决定派遣法正,带领四千兵马前往荆州,请刘备入川。法正私下里提醒刘备,入川的机会不仅是抵抗张鲁,更是吞并益州的绝佳时机。(《三国志·法正传》)此时,刘备虽然有些犹豫,担心这样做可能会失去声誉与信义,但庞统极力劝说他把握住这次机会,最终成功说服了他。(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
庞统深得刘备的重用,且工作投入热忱,表现出超常的执行力。庞统不仅希望借助入蜀实现伟大的功业,还借此机会提升自己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刘备既然决定征川,必定会尊重庞统的意愿,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军事和政务上的热情与才能。如果此时不将庞统带入川,反而可能削弱庞统的工作积极性,损害他对刘备的忠诚。
其次,周瑜去世前,曾专程到京县面见孙权,提出联合奋威将军孙瑜进攻蜀地、兼并张鲁的战略。计划中,他希望孙瑜能留守两川,结交关中和西凉的马超等关西诸侯,互相支援。而周瑜则计划回南郡北取襄阳,作为反攻曹操的据点。(《三国志·周瑜传》)显然,周瑜对于进攻益州已有详细的战略安排,庞统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周瑜将所有事务交由庞统处理,自己则以“垂拱而治”的方式,放权给庞统来执行他的计划。(《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
因此,庞统无疑是最了解周瑜的全套取益州计划的人。当刘备决定入川时,带上庞统实际上是带上了周瑜的完整战略,而周瑜此时已经去世,不知会作何感想。毫无疑问,从战略执行的角度看,庞统比诸葛亮更适合成为刘备征川的得力助手。
另外,荆州士族的分裂也使得庞统成为刘备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曹操南下时,荆州士族因支持不同的政治立场而分裂成三个派别。庞统加入刘备后,他领导的年轻士族并未像投降派那样倒向曹操,反而坚定支持刘备,并最终成为刘备麾下的骨干力量。虽然这部分士族早已决定加入刘备,但庞统仍想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如果刘备此时不带他入川,可能会让庞统心生不满,进而影响刘备在荆州的统治与安稳。
此外,庞统当时在荆州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是荆州的治中从事兼军师中郎将,掌握了荆州的军政大权。如果留在荆州,庞统的权力将进一步扩大,刘备即使不带他入川,也不必担心他在荆州的权力过于膨胀。然而,庞统若因不满而改变立场,可能引发严重的变动,这对于刘备来说显然是极大的风险。
再者,庞统的离开也让刘备产生了疑虑。孙权早早就抛弃了庞统,将他和南郡一并交给刘备,这让刘备不禁怀疑庞统是否被孙权安插为间谍,以图毁掉刘备的江山。倘若庞统真是间谍,刘备若不小心带他入川,恐怕会陷入一个极为危险的局面。然而,庞统为了刘备舍命忘死,亲自上前线指挥攻打雒城,最终死于箭矢之下,这证明了他确实不是间谍,而是一个忠诚的将领。
最后,倘若庞统真如孙权所愿,转而反叛刘备,刘备必定会陷入极大的困境。但此时,刘备决定将庞统带入川,是为了确保荆州士族的稳定,以及避免潜在的政治动荡。因此,刘备的选择并非在庞统与诸葛亮之间的简单抉择,而是必须带上庞统,确保自己在蜀地的战略成功。
综合这些原因,刘备的决定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庞统而非诸葛亮并非无理,而是最为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