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梅:师政干事三上五圣山
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
曹泽梅,1927年10月28日生,耒阳市南阳镇石岭村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1949年冬参军,编入解放军第15军45师134团,参与了黔西剿匪,并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1951年3月入朝参战,任职于45师政治部干事。1954年冬转业回乡,投身教育工作。本文基于曹泽梅自传和档案材料整理而成。
参军初期
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两个月,全国人民在喜悦中迎接解放的曙光。曹泽梅心怀报国志,毅然辞去教师工作,报名参军,加入第二野战军第15军45师134团三营八连,担任战士。曹泽梅跟随部队参与了贵州的剿匪任务,并在歼白战役和黔西战斗中荣立一等功。他与副连长李保成、四连指导员赵毛臣、七连排长王学智一起在贵州水城共庆功。随着剿匪战斗的胜利结束,曹泽梅因其文化素养受到首长的青睐,被调入134团政治处担任缮写员。
入朝参战
1951年3月29日,第15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为第二批部队入朝作战。部队整编时,曹泽梅被调至45师政治部,担任干事。在朝鲜战场上,15军的战士们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上甘岭战役等。尽管曹泽梅所在的师部并未直接与敌人交锋,但他三上五圣山、深入前沿阵地,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与决心。
五圣山之行
五圣山,海拔超过一千米,雄踞在鸡雄山北部,是金化、铁原、平康铁三角地带的重要制高点。南侧是上甘岭村,东西两侧分别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山北则是著名的上甘岭,阵地由两个加强连驻守。15军接替防守任务前,兄弟部队已经击败了美军第七师、第45师、韩军第二师、土耳其旅和哥伦比亚营等敌军。1952年4月,彭德怀司令员勘察地形后,命令45师接管五圣山阵地。
1952年7月的一天清晨,曹泽梅第一次登上五圣山,他的任务是检查坑道并实地采访。在炎热的夏季,他穿着印有“立功光荣”的汗衫,带上必需品,如武器、水壶、文具、皮尺、防毒面具等,向五圣山进发。他一路疾行,穿越炮火封锁线,行程约五十里,下午抵达五圣山主峰135团指挥所。稍作休息后,曹泽梅急于前往营连检查,团政治处张主任派一名干部陪同他前往。
途中,他们攀登至山顶,突然遭遇敌人的猛烈炮击,山崩地裂,四周飞溅的弹片像雨点一样密集,四面弥漫着硝烟和火光。曹泽梅深知生死未卜,心中却依然坚定不移,趁着炮火间隙跃起,默念“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全力向山顶冲刺。此时,夜幕已降临,借着星光,他从南边下山,穿越敌人的机枪封锁线,深夜终于抵达营部。经过短暂休息后,天亮时,他依照哨兵的指引,独自攀登597.9高地,继续完成任务。
艰难行程与战地考察
在597.9高地的检查中,曹泽梅发现战斗异常激烈,山腰以上的地方被炮火轰炸成一片荒芜,步履艰难。经过一番艰难的攀登,他终于到达了山顶。在那里,他见到了满地木材碎片和未爆炸的炮弹,继续量测坑道口的厚度。他与一排的士兵共同值守战壕,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然而,奇怪的是,敌人的进攻迟迟没有到来,经过一番紧张的等待,才得知这是一场误会。原来是人民军的侦察兵经过此地。
前沿阵地的考察与总结
在三天的行程中,曹泽梅深入前沿阵地,亲眼目睹了战士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坚守阵地的情况。白天,敌军常常进行炮击、扫射、轰炸和进攻;晚上,则会组织小部队进行伏击和夜间侦察。前沿阵地的战士们日夜不停,吃的是夹生饭和锅巴饭。每当换防时,士兵们总是会瘦一圈,而新补充的战士们则有时因想家而感到沮丧。相比之下,曹泽梅在师部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与前沿阵地的战士们比起来,已显得微不足道。
总结与归来
曹泽梅的此次五圣山之行不仅让他了解到了前沿阵地的艰苦与危险,也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防御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这几天的奔波与观察之后,曹泽梅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详细的报告,提交给了师政委和其他高层领导。经过汇报与讨论,首长们决定加强前沿阵地的政治思想工作,并立即采取措施提升防御建设。
战斗精神与教育事业
在五圣山的经历深深地激励了曹泽梅,他将这种坚定不移、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带入了自己后来的教育工作。1954年冬,曹泽梅转业回到家乡,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并在多个学校担任语文教师。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生活中的一切,他始终秉持着当年参军时的决心与毅力,致力于传承和发扬那份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