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最危险的职业,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东吴的大都督,这情形显然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史实中,东吴的大都督的命运并没有如此危险,尽管陆逊是因孙权的气愤而去世,周瑜、吕蒙和鲁肃都幸运地没有遭遇到致命的阴谋。然而,今天我想讨论的东吴太子们的命运则大相径庭,他们的结局非常悲惨,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平安善终。
一、孙登
孙登,字子高,生活在公元209年至241年,出生于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他是东吴开国皇帝孙权的长子,同时也是孙亮和孙休的异母兄。在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任命孙登为东吴的第一位皇太子,这个位置赋予了他重要的责任和政治影响力。孙登在朝政中屡次劝谏父亲孙权,表现出相当的政治才能。他在武昌镇守时,能够谨慎而得当地处理事务。随后在嘉禾元年(232年),他又回到了建业。在赤乌四年(241年),孙登不幸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并被追封为“宣太子”,这个年纪显然是早逝的典范。临终前,孙登仍心系国家,上疏力荐贤才,令孙权怆然泪下,此后每次提及其名,孙权都流泪不止,表现出深切的怀念。
二、孙和
孙和,字子孝,生于公元224年,去世于253年,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王夫人(后来的大懿皇后)。孙和与孙亮、孙休是异母兄弟,同时也是吴末帝孙皓的父亲。他自幼便受到父皇的宠爱,在赤乌五年(242年),原太子孙登去世后,被立为太子。然而,没过多久,他在后宫争斗中被鲁王孙霸和全公主陷害,导致权力逐渐被削弱。赤乌十三年(250年),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除,随后被改封为南阳王。到了建兴二年(253年),由于流言蜚语称诸葛恪欲扶植他为帝,孙峻将孙和的南阳王玺绶收回,并赐予他死亡。孙和去世后,他的长子孙皓在元兴元年(264年)九月追谥他的父亲为文皇帝,充分表明了孙和的悲剧历史。
三、孙亮
孙亮,字子明,生于243年,并于260年去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252年5月23日至258年11月9日)。他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母亲是潘皇后。在孙登和孙和的接连去世后,孙亮被孙权继任为太子。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幼小的孙亮被迫登基为帝。至太平三年(258年),孙亮由于不甘于权力旁落,联合全公主密谋推翻权臣孙绵,不幸的是,这个计划被泄露,最终导致他被迫让位为会稽王。到了永安三年(260年),孙亮被贬为侯官侯,历经磨难之下,未能逃脱命运的诅咒。据《吴录》记载,孙亮的死因成谜,有的说是自杀,也有人认为是被景帝派人毒杀,最终他年仅18岁,其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四、孙
孙,字头,字形繁复(单(wān)如同莔(xí)),是吴景帝孙休的长子。公元262年,他被其父孙休册立为太子。景帝在永安七年七月癸未日(264年9月3日)去世,享年仅30岁。由于太子的年纪尚小,只有十岁上下,朝中大臣们纷纷请求改立长君,因此,忠于前任皇帝的托孤大臣濮阳兴和张布不顾景帝的遗愿,最终迎立其侄孙皓为帝。然而,二人随后遭到孙皓的借口处死,景帝的朱皇后和太子也被逼迫致死,权力斗争的残酷令人心寒。
五、孙瑾
接下来要提到的孙瑾,虽然在历史上并不算显赫一时,但他身处的环境和经历的漩涡同样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