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六部在结构上继承了明朝的体系,并且对一些职位做出了调整。大多数人都认为,每个部的堂官配置是满汉各一位尚书,左右侍郎也分为满汉各一位,因此每个部的尚书一共12人,侍郎则有24人。但实际上,侍郎的设置要复杂得多,人数也远远超过24人。除了通常设立的左右侍郎,户部和兵部还特别设立了专责侍郎,负责特定领域的管理工作。
在清朝,户部的职能主要涉及国家财政,显得尤为重要。从清代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吏部位列六部之首,受皇权制约的它的权力相对较小,而户部却因其掌管财政而成为帝王眼中更加关键的部门。自雍正年间开始,户部的三大库——银库、缎匹库、颜料库——被独立出来,专由皇帝信任的王公大臣负责管理,这些大臣的正式职称便是“管理户部三库大臣”。
在清朝历史中,怡亲王允祥是第一位被任命为管理户部三库的大臣。他在奏折中使用的头衔是“管理户部三库”,比“怡亲王”显得更为重要。三库的独立管理使得户部尚书的权力被削弱,而三库中的郎中、员外郎、司库等职务几乎全部由满洲人担任,显示出清朝皇帝对财政大权的高度谨慎,不愿将其交给汉人管理。
除了常规的左右侍郎,户部还特别设立了总督仓场侍郎,这一职务没有左右之分,只有一人,品级为正二品,主要负责管理漕粮的储存和河道粮食的运输。仓场侍郎有自己的专门衙门,位于通州,与户部分开运作。仓场衙门下属的机构包括坐粮厅、大通桥监督和京、通十三仓监督等,均由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具体事务。尽管仓场侍郎的品级与左右侍郎相同,但其职位地位较低,通常只有在晋升过程中才有机会从右侍郎或左侍郎升职,而很少有机会直接晋升为尚书。
督捕侍郎这个职务较为冷门,很多人对其了解并不多,历史资料中也很少提及。实际上,这一职务设立的时间较短,主要是在康熙之前的顺治年间。当时,京城内常有旗人逃亡现象,因此朝廷设立了督捕侍郎专责捕捉逃亡的旗人。顺治十一年,朝廷在兵部增设了两位督捕侍郎,一位满洲人,一位汉人,专门负责此事。然而,随着社会的稳定和三藩之乱的平定,逃亡旗人的情况逐渐减少,康熙帝于康熙三十八年下令裁撤督捕侍郎,将其职能并入刑部。
顺治帝在入关后,设立了盛京五部,分别是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盛京,作为满洲的发源地,设立这些部门的目的是增强该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在顺治十五年时,曾有大臣提议在盛京效仿南京设置六部,旨在提升其地位,但最终顺治帝只同意设立礼部,用于管理关外三陵的祭祀。接着,顺治帝还在盛京设立了户部、工部,并且在康熙元年设立刑部,康熙三十年增设兵部,形成了盛京五部的固定格局。
至于为何盛京没有设立吏部,原因在于吏部掌管的是官员的选拔与晋升,这一职能需要统一管理,而盛京主要管理的是旗人事务,因此并不需要设置吏部。盛京五部并非京师六部的下级,而是由盛京将军直接领导,所掌管的事务仅限于盛京一带。例如,户部主要征收盛京地区的粮食、盐庄、棉花庄的赋税及地租等,而刑部则审理盛京旗人以及外地蒙古的案件。
值得一提的是,盛京五部的侍郎品级为正二品,但他们的地位明显不如京师六部的侍郎,许多职位甚至成为了那些在朝中失势的大臣的“安置地”。而且,盛京五部的侍郎职位也有限制,通常需要在左侍郎或右侍郎的位置上待足一定年限后,才有机会晋升为更高职务。
此外,清朝的理藩院同样设有左右侍郎,这一机构的排名在工部之后,因此其侍郎的地位并不高,甚至不如大理寺卿或通政司使。时人常以“同侍郎”来戏称仓场侍郎、盛京五部侍郎和理藩院侍郎,意味着这些职务的含金量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