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决定将女真族的名称变更为满洲。最初,满洲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名称存在。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的记载:“满洲一词,来源未久,表示部族之号,若肃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这映射出满洲这一称谓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的过程,它尚未成为特定的一块领土或国家的代名词。
然而,在历史的轨迹上,满洲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形成一个国家。清朝的最终覆灭使得末代皇帝溥仪虽然被迫退位,但他仍旧住在紫禁城中,享受着优越的待遇,生活相对安宁。然而,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溥仪被迫离开皇宫,从此他的生活陷入了不定的状态,最终来到天津落脚,过上了流离失所的日子。
随着日本的崛起,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日本策划并实施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正在此时,日本关东军提出了一个在中国东北建立“独立国家”的统治计划,他们一方面设想着建立傀儡政权,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能够充当这些傀儡的汉奸。在这种局势下,那些希望复辟清朝的遗老遗少们感到复兴的时机即将来临,纷纷通过日本人劝说溥仪重回东北,谋求复辟。
1931年11月,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官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溥仪到了东北,接受了“满洲国”执政的职位。直到1934年3月1日,在日本的操控下,溥仪第三次登基,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这样的情节,被史学界称为满洲国的成立,表面上看,满洲国似乎具备了国号、国旗及邮局等国家的基本要素。在满洲国的统治者看来,这就是一个有形的国家。
然而,能否真正称作一个国家,显然不是由日本人来决定的。建国的过程并非易事,并不是随口而来的承诺和设想就能够实现的。满洲国一旦成立,国民政府首先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和反对,并正式向国际联盟提出不承认这个伪造的“满洲国”。经过调查,国际联盟认定满洲仍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对这一伪政权并不承认。
因此,伪满洲国或称其为“伪满”成为了历史上对其的普遍称呼。自伪满建立以来,日本一直在费尽心力为其获取合法性,不惜退出国联以求国际承认,但这一切努力注定难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