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倪光南与柳传志,三人皆是中科院的同门旧友。何祚庥比其他两位年长许多,今年已是96岁高龄。
何祚庥出身于晚清时期的显赫何氏家族,这个家族与李鸿章、孙家鼐、张之洞等晚清名臣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在政治与生活中既是姻亲也是同乡。何祚庥的故居——扬州的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自学生时代起,何祚庥便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曾自认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清华大学地下党理学院的支部书记,而曾担任中宣部副部长的龚育之则是支部的副书记。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加入原子弹研究的周光召与何祚庥也有着直接的关联。
当时,虽然周光召已经是共产党员,但因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出身,许多人对于他是否适合参与如此重要的原子弹项目持疑虑态度。即便是知人善任的钱三强教授在得知周光召的背景后,也显得犹豫不决。为了消除顾虑,何祚庥当晚与核工业部部长刘杰通话,力荐周光召,强调其政治表现优秀、业务能力卓越。刘杰部长最终表示:“我们不仅看背景,重要的是看实际表现。”
何祚庥曾对记者说:“如果说我有什么优点,那就是我从不嫉妒别人。原子弹和氢弹项目中的许多关键人物都是我推荐的。”周光召、于敏等知名科学家,正是通过何祚庥的推荐进入了中科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何祚庥几乎扮演着中科院“非正式的组织部长”角色。即便如此,他也并不在意自己在幕后默默支持,他曾形容自己愿意做“骏马背后的马尾巴”。
那么,为什么何祚庥会在柳传志与倪光南的争斗中,站在柳传志一边?这其实与中科院最后支持柳传志有着密切的关系。柳传志的成功,离不开倪光南的帮助和支持,而倪光南对柳传志的影响深远。除了倪光南之外,马雪征女士也在柳传志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马雪征女士出生在天津,成长于北京。1976年,她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并逐渐在其中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她曾担任过邓小平的英文翻译,并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马雪征女士在中科院的工作中非常突出,最终成为了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
1984年,联想成立前,柳传志仍在中科院人事局担任职务。而马雪征女士则在进入商界之前,曾在英国帝国大学专修英语,为自己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加入联想之后,不仅从事了各种事务,还曾担任联想的CFO,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联想的实际操盘手,马雪征女士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在联想面临香港上市困难时,正是她亲自出马、动员关系,最终获得了上市批准。她与柳传志和杨元庆并肩工作,被誉为联想“三驾马车”之一。
1994年2月14日,联想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HK0992。这一成功离不开马雪征女士的精心策划与全力以赴。然而,在联想上市的过程中,倪光南的股份逐渐被稀释,最终与柳传志发生了冲突。倪光南起初是联想股东之一,但在联想股东名单变化时,他的名字被删除,柳传志对此心知肚明。
尽管如此,倪光南发明的“联想汉显芯片”却为联想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推动了联想在中国市场的突破。“联想汉显芯片”的诞生,使得中国的PC电脑具备了汉字输入和显示功能,这一技术突破迅速占领了国家机关、学校和工厂等市场,为联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回溯到联想的初创时期,柳传志起初的创业并不顺利。为了推销电子产品和彩电,柳传志曾遭遇重大损失,一度负债累累,家庭条件也非常艰苦。但凭借“联想汉显芯片”这一核心技术,柳传志最终成功逆袭,击败了同行竞争者,推动了联想的快速发展。
倪光南的发明不仅拯救了当时的联想,也使柳传志的事业得以腾飞。倪光南的贡献堪称是柳传志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于何祚庥与倪光南的关系,何祚庥曾自称,倪光南曾在退出后向柳传志赔偿500万元,这笔钱看似不多,但按知识产权的价值来算,“联想汉显芯片”的知识产权价值远超过这一数字。
最终,何祚庥为何在最近频频提及倪光南和司马南?或许,这与联想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股权变化,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议密切相关。通过依法治理国家和依法保护国有资产的原则,我们应关注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法律层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