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处决毛文龙的经过,堪称令人难以置信。毛文龙不仅是朝廷的高层官员,而且还是一品大员。按照常规,若要处死如此高级的官员,必须有皇帝的圣旨。然而,袁崇焕并没有这样的命令,他的决定完全是基于个人意志。而更为离奇的是,毛文龙竟然没有做出任何抵抗。那么,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崇祯二年,毛文龙死于皮岛,而他的死因正是袁崇焕的所作所为。那么,袁崇焕为何要亲手杀害毛文龙呢?这其中,部分原因来自于毛文龙自身的行为,另一部分则与袁崇焕在面对大局时的轻率决策有关。
皮岛,最初并非明朝的领土,而是属于后金的一部分。那么,它是如何转变为明朝的领土呢?值得一提的是,皮岛位于后金的腹地,如果明朝能突破后金的防线,辽东本应不至于只剩几座孤城。皮岛成为明朝领土的过程,实则完全是一个偶然。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而毛文龙恰巧是辽阳的都司。众所周知,努尔哈赤所率领的是骑兵,行军速度极快,毛文龙还未反应过来,努尔哈赤的大军就已来到他的面前。
在这种情况下,毛文龙面临着两条几乎一样致命的选择:要么撤退至关内,碰到努尔哈赤的进攻必定全军覆没;要么坚守原地,同样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若是换作一般人,必定选择两个选项之一:战死沙场或投降。然而,毛文龙却选择了第三条路——攻击后金的镇江堡。
镇江堡位于后金的后方,若要进攻,水路是唯一选择。走陆路无异自取灭亡。那时,毛文龙手下仅有两百士兵,而镇江堡的守军人数则在千人以上,至少是毛文龙军队的十倍。对此,毛文龙心知肚明。因此,他决定选择在晚上发动进攻,正因如此,镇江堡的守军在完全未曾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毫无反抗之力,甚至守将佟养真也在这场突袭中丧命。
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愤怒至极,立即撤军回攻镇江堡,誓言要将毛文龙碎尸万段。然而,毛文龙却在此时悄然占领了皮岛,并在努尔哈赤进攻时撤退至岛上。由于努尔哈赤没有海军,无法追击,毛文龙也因此幸运地保全了性命。他借此机会,从毛都司升任为总兵。由于皮岛孤立于明朝与后金之间,且远离战事,毛文龙的地位更是稳固。
毛文龙通过巧妙的方式积累了大量财富,主要通过走私手段。明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海外广受欢迎,走私活动猖獗,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毛文龙利用这一现象,每月便能获得数十万两白银的收入,几乎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元人民币。凭借这笔财富,他不仅能够招募更多的士兵,还能得到朝廷的补贴,这部分补贴是由朝廷提供的军饷的一半。
而朝廷为何如此重视他?原因在于,毛文龙不仅是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还频繁骚扰后金,经常深入敌境进行破坏,甚至在后金领土内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尽管后金对他的行为心生愤怒,但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最终选择了对毛文龙采取默许态度。在毛文龙在位期间,后金几乎没有发起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若要进行大规模行动,必定需要倾巢而出,而一旦如此,后金的领土就可能面临重大损失。
毛文龙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明朝,但他孤立于海外,掌握大量财富和兵力,逐渐成为了一个半独立的军事强人。朝廷的官员对毛文龙心生忌惮,认为他已经有了割据一方的潜力。因此,尽管毛文龙的军事才能出色,但他的孤立局面却令袁崇焕感到威胁。
袁崇焕的任务是要在五年内恢复辽东的失地,但他深知辽东的现状难以短时间内改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崇焕决定铲除毛文龙的力量,尽管这意味着冒着与朝廷其他官员产生冲突的风险。他曾亲眼目睹过将帅之间不和导致的灾难,因此深知割据势力带来的后果。
然而,袁崇焕的计划却未能如他所愿。当他决定处决毛文龙时,他未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因素:毛文龙的士兵只听命于毛文龙本人的命令。即使毛文龙死了,士兵也不会效忠于袁崇焕,而是继续效忠于毛文龙的心腹。最终,毛文龙之死导致了皮岛的动荡,而曾经的荣耀和繁荣很快便烟消云散。原本由毛文龙掌控的海岛,最终变成了废墟。
崇祯皇帝在得知毛文龙之死后,惊讶而愤怒。若早知道毛文龙被杀,恐怕也不会有《明史·袁崇焕传》中的记载。毛文龙不仅仅是总兵,他还手持天启时期赏赐的尚方宝剑,这样的权力并非一般的一品大员所能比拟。袁崇焕为何敢亲手杀害他?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袁崇焕手中同样拥有尚方宝剑,而更重要的是,他长期对权力的滥用,认为手持尚方宝剑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
袁崇焕之所以敢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也受到他曾经杀掉辽东副总兵杜应奎的事件影响。那时,袁崇焕未经过皇帝许可,便处决了杜应奎。虽然杜应奎罪有应得,但这一行为显然违背了规矩。而当时的孙承宗对此进行了强烈斥责,甚至提出:“如果可以随意杀人,那还需要尚方宝剑做什么?”正是这句话,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袁崇焕,使他认为只要手握尚方宝剑,就能随意决定生死。
然而,袁崇焕在杀掉毛文龙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毛文龙的地位。毛文龙的死,直接导致了明朝在辽东的根基动摇。而这一切,也为袁崇焕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几个月后,后金的进攻让明朝陷入了巨大危机,而袁崇焕也因此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