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爷——爱新觉罗·文葵的故事。
提到“铁帽子王”,大家可能知道,这个称号象征着特殊的荣誉和尊贵的身份。而爱新觉罗·文葵正是清朝最后一位被册封为“铁帽子王”的王爷。他不仅是末代皇帝溥仪所封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而且自那之后,溥仪再也没有册封过任何人。
值得注意的是,当文葵继承这一封号时,清朝已经灭亡六年之久。文葵继承的是清朝早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顺承郡王的爵位。
顺承郡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也就是说,顺承郡王是清代礼亲王代善这一支的后裔。代善一门出了三位“铁帽子王”,因此历代清朝皇帝都在某种程度上打压这一家族的势力。
顺承郡王的家族较为贫困,特别是第八代顺承郡王,在雍正年间因战败而被罚款超过三十万两银子,导致这一支的财富一直未能恢复,几乎成为所有“铁帽子王”中最为贫困的一个。
顺承郡王的家族中有一位特别出名的人物——第二代顺承郡王勒尔锦,他以力大无穷闻名,古代大力士孟贲和夏育都被拿来与他比较。以至于勒尔锦成了晚清评书里“神力王”的原型人物。
进入辛亥革命时期,顺承郡王已经传承到第十代,时任顺承郡王的讷勒赫,是文葵的伯父。讷勒赫的一生并没有太多亮眼之处,唯一值得提及的是他娶了慈禧太后的侄女,这让他在清朝末期的官场上有了一些优势。
讷勒赫曾被慈禧太后任命为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等职务,虽然这些职务并不显赫,但毕竟是出于慈禧的宠爱。
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讷勒赫被迫“下岗”,最终回到了家中。1917年,讷勒赫病故,他没有儿子,于是按照清朝的小朝廷的讨论,将顺承郡王的爵位传给了他的侄子——年仅6岁的文葵。就这样,文葵成了溥仪亲自册封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之所以说文葵是最后的“铁帽子王”,是因为1917年时,北洋政府与前清小朝廷的关系较好,当时北洋政府的总统是冯国璋。虽然冯国璋并没有复辟清朝,但他对溥仪和前清的遗老遗少表现出了一定的尊重。文葵的册封仪式因此获得了北洋政府的认可,甚至参与其中。
溥仪正式册封文葵为“顺承郡王”的当天,北洋政府派出了军队护送,并安排了专门的仪式来保证这一活动的隆重。在当时,尽管清朝已灭,但仍有着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仪式和规定。
然而,由于文葵年纪太小,王府的大部分事务由他名义上的母亲——讷勒赫的妻子负责。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这位王妃习惯了奢华的生活,顺承郡王府逐渐陷入困境,甚至成了清朝最早将王府出租的王府之一。
1924年,张作霖率奉军占领北京,成立了安国军政府,并将顺承郡王府改为了自己的大帅府。原本租住的住客被赶走,王府的产权也被张作霖霸占了。
这一切发生时,文葵才13岁,几乎什么也不懂。于是,王妃找到了溥仪的七叔贝勒载涛,求他出面调解。载涛曾与京剧名家梅兰芳有着深厚的交情,而梅兰芳与张学良也有联系。最终,在张学良的帮助下,张作霖同意以7.5万大洋的价格购买顺承郡王府,尽管这个价格远低于市价。
这笔钱为文葵家族带来了些许缓解,顺承郡王府卖房后,他们在鼓楼附近购置了多个院子。然而,这一切似乎只是暂时的安慰,文葵此时心情复杂,或许这也是他后来决定投奔“伪满洲国”的原因之一。
1934年,23岁的文葵离开北京,投奔了溥仪在“伪满”政权中的职务。尽管文葵宣称自己是为了“富国强兵”,但事实上,他更多的是为了恢复自己曾经的特权。
溥仪并未给予文葵太高的职位,他被安排到伪满洲国的陆军训练处学习炮兵技术,最终成为了伪满洲国的一名陆军炮兵少尉。文葵在伪满洲国一直待到1938年,这一时间的长短,也说明了他并非因为不满日本侵略而离开,而是因为未能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1938年,文葵名义上的母亲病重,他因此辞去了伪满洲国的职务,回到北京照顾母亲,并在她去世后,过上了闭门不出、不问世事的生活。
此后,文葵与堂兄溥雪斋学习绘画,为生计奔波。新中国成立后,文葵由于没有沾上抗日烈士的血迹,并且与溥仪断绝了联系,因此被社会接纳。他积极拥护新中国,甚至上交了曾由北洋政府所制作的封册。
1960年,文葵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每月领取政府的生活补贴。直到1992年,他平静地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