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徐向前正在前线指挥战斗时,接到了延安党中央的命令——参加即将召开的七大。
他迅速安排好了部队的事务,带着几名警卫员,骑马赶往延安。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徐帅一离开后,整整五年没有再指挥过一次战斗。
从1940年退居后方,到解放战争时期才重新登上战场,最终被授予十大元帅之一的殊荣。
那么,徐向前没能继续参与战斗的背后,毛主席是出于什么样的深远考量呢?我们接下来将详细分析。
徐向前于1955年被授予开国十大元帅的荣誉,这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这位英勇的将领,在抗日战争时期却并未指挥多少战斗。我们需要澄清的是,徐向前在抗战期间被调离前线,绝非因为能力问题,内部也并没有任何干扰。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从1936年讲起。
那年十月,徐向前率领的西路军接到了中央的重要任务——西征。西征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剿灭盘踞在西北的马家军,二是清除道路障碍,为与苏联接洽创造条件。马家军在西北地区扎根多年,人数已超过两万,而徐向前的西征军刚刚组建,力量悬殊,任务异常艰巨。
党中央将这样艰难的任务交给徐向前,显示了对他的极大信任。作为西北地区的“山大王”,马家军毫不示弱,立即派出主力部队对西路军展开围攻。凭借熟悉的地形和强大的骑兵优势,他们很快就将西路军困住。此时,可能有人会怀疑徐向前作为总指挥的能力,但这完全是不合理的猜测。
刘伯承元帅曾说过,军中最善战的两位指挥官,一个是粟裕,一个是徐向前。从1929年起,徐向前便开始在湖北创建革命根据地,把原本仅有八百人的红四方面军发展为上万人的庞大队伍,并且运用“围点打援”的战略,仅在1931年就歼灭了六万多敌军。在艰难的红军战斗岁月中,徐向前指挥的部队歼灭了六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其中四十万敌人死于他的指挥之下。
毫无疑问,徐向前的指挥才能不仅仅体现在敌军的歼灭数量上,党中央正是因为深知他的能力,才敢让他承担西征任务。可是,西征的失败并非完全可以预见,敌人的人数、实力和地形条件都极为不利,再加上远离根据地,补给困难,最终导致了西征军的惨重损失,徐向前只能带领部队勉强突围。
他与陈昌浩一起,历尽艰辛,风餐露宿,甚至一度乞讨维生,终于回到了党中央。党内领导人深受他坚韧不拔精神的感动。
西征之败,对徐向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他的身体因长期疲劳、遭遇艰难困境,状况急剧下滑,为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他深感自责,渴望能在未来的战斗中为党立下赫赫战功。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临了。
西安事变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和八路军。徐向前与刘伯承搭档,担任了129师副师长。他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一起,他们积极在冀南和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
徐向前在山东提出了开创性战略思想,结合当地的平原地形,提出了“创造平原地人山”的战术,为山东抗日力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到一年,他便将山东的八路军从最初的两万多人扩充到五万余人,此外,还有三万多人被派往其他地方。他在山东的抗战中屡战屡胜,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指挥才能。
然而,1940年五月,党中央在延安准备召开七大,作为党中央的重要领导人,徐向前被召回参会。可他没料到,这一回延安之后,自己将长达五年之久无法再投入战斗。虽然徐向前一直秉持节俭的作风,但此次他却仅带几名警卫员,便乔装前往延安。
然而,中共七大的召开并未如期举行。由于蒋介石始终未放松对中共的打压,从1939年底开始,蒋介石策划了多次反共行动。1940年,蒋介石加大了对中共的打击力度,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愈加严重。与此同时,七大会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也没有完成,中央决定推迟会议。然而,当彭德怀等人准备返回前线时,徐向前却因身体原因留在了延安。
早在西征时,徐向前就已因伤病身体不佳,而长途跋涉至延安使得他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党中央决定让他在延安修养一段时间,山东那边还有彭德怀等人可供支援,因此他可以稍后返回。没想到,意外的事情再次发生。
1941年,徐向前身体恢复得差不多,虽然尚未完全康复,但足以回到前线。然而,在一次送别干部的途中,一匹马突然受惊,四处乱跑,徐向前不幸被踢伤,导致左腿胫骨骨折。此时的徐向前身体已极为虚弱,这次骨折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