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文化界频繁出现“翻案风”,不少历史人物被贬低到极点,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以往被称为睿才的他,现在却被抹上了“穷兵黩武”“军事文盲”的标签。更有甚者,甚至有人说诸葛亮主导的蜀汉北伐对于曹魏根本没有影响,曹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类似言论,简直是荒谬至极。事实上,曹魏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得非常清楚。
首先,曹魏皇帝曹睿亲自出征。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首次北伐,迅速夺取了陇右的三郡,魏军将领姜维甚至投降蜀汉,魏国边防部队接连遭遇失败,整个曹魏朝廷都为之震惊。在面对气吞山河的蜀汉军队时,魏明帝曹睿毅然决定亲自带领大军出征。他不仅亲自前往关中地区,指挥作战,还召集了张郃、曹真等一众猛将来增援。史书记载,这是曹睿第一次亲征,这也反映了曹魏对蜀汉及诸葛亮的极大重视。可以想象,当时的司马家族尚未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曹睿作为魏国的实际掌舵者,他的个人决策几乎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意志。
其次,曹魏对司马家族的特殊重用。在曹操生前,他曾多次警告自己的子孙们:“司马懿鹰视狼顾,胸怀大志,不可轻易交兵权”,因此,曹魏始终对司马家族心存戒备。尽管司马懿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却一直未能得到重用。但随着诸葛亮的北伐不断升温,魏国能战之将已然逐渐凋零,曹睿迫于形势,终于冒着巨大的风险任命司马懿出任主帅,带领魏军抵抗诸葛亮。曹睿深知,启用司马懿是把双刃剑,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然而,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给魏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才迫使曹睿作出如此艰难的决定。
第三,魏国君臣对蜀汉的恐惧。司马懿来到雍凉前线后,刚开始他心存侥幸,试图与诸葛亮进行几场机动战斗,然而他遭遇的惨败让他彻底改变了态度。从此,他便开始执行“龟缩大法”,避免与诸葛亮的正面冲突。当诸葛亮多次挑衅时,司马懿的部下开始迫切要求出战,但司马懿依旧保持冷静,反而向曹睿上报“请战”。从中不难看出,魏国上下对蜀汉的惧怕,已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在兵法中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说法,但面对数倍于诸葛亮的兵力,司马懿却选择了守势,而非进攻,体现了魏国对蜀汉的深深畏惧,实质上,正是对诸葛亮的畏惧。
第四,曹睿的“报复性娱乐”。自从公元226年登基以来,曹睿一直在诸葛亮北伐的压力下度日如年。他的心思几乎全部集中在雍凉地区的一举一动上,生怕一不小心就会丧失掉整个魏国的基业,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个人生活。然而,到了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这无疑是曹睿的重大喜讯。长期给他带来巨大战争压力的对手终于死于病重,曹睿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此,曹睿的状态发生了急剧变化,他开始放松自己,做起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频繁地在后宫游玩。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曹睿在诸葛亮去世后释放了长久压抑的压力,也从侧面印证了诸葛亮给曹魏带来的巨大困扰。
结论: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曹魏始终高度重视诸葛亮。换个角度看,若诸葛亮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对手,曹魏又岂会如此紧张?一个只有益州之地的蜀汉,能让坐拥九州的魏国如此关注,这本身就证明了诸葛亮的非凡能力。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被针对”的局面,反而体现了诸葛亮和蜀汉的强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