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决,主要发生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期间。在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较量可谓是旗鼓相当,双方有过多次正面交锋。可是到了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却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使得两人陷入了漫长的对峙。尽管如此,诸葛亮始终未能突破司马懿的防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葛亮无法突破司马懿的防御呢?
在第四次北伐时,因曹真因病无法指挥,司马懿接管了指挥权。在这段时间,诸葛亮与司马懿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在关陇高原的战场上展开了较量。为了应对诸葛亮的攻势,司马懿不仅尝试了各种战术,而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野战中,司马懿遭遇了卤城之战和木门道之战的惨败,这使得他认识到只有采取新的策略,才能有效应对诸葛亮的攻势。
司马懿逐渐洞察到,诸葛亮的战略与战术都是围绕着以攻代守的理念展开的,虽然他表面上看似主动进攻,但实际上却通过防守来逼迫魏军进攻,从而消耗敌方的力量。在多次北伐中,诸葛亮使得曹魏的资源消耗殆尽,魏军无力反击。而在战场上,诸葛亮则用八阵图巧妙地布阵,将魏军引入了不利的境地,让他们疲于奔命。
这些宝贵的经验,司马懿是通过魏军将士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在诸葛亮撤军后,司马懿分析出,诸葛亮的后勤是他进攻的薄弱环节,必须储备大量粮草后才会再次发动北伐。因此,司马懿在准备过程中储备了大量物资,并决定采取坚壁防守的战略,准备挫败诸葛亮的下一次进攻。
司马懿与曹睿共同商定的作战方针是:魏军在防守时以坚壁为主,目的是抵御诸葛亮的猛烈攻势。当诸葛亮进攻时,不让他得逞;而当诸葛亮撤退时,则不主动出击。经过长时间的相持,诸葛亮的粮草和补给将会耗尽,魏军则可以在他撤退时发动追击,这样便可保证最终胜利。
诸葛亮的作战思路与司马懿相似,他确实如司马懿所料,开始了五年后的北伐。但这一次,诸葛亮的规模远超曹魏的预期,让司马懿倍感压力。诸葛亮联合东吴,在东西两个方向上同时发起进攻,蜀汉动用了最大兵力,攻向关陇,并开始向关东进军。
为了应对司马懿,诸葛亮使用了引诱敌军出击的战术,并试图在野战中消灭魏军的主力。随后,他计划通过占领关陇,进一步进攻关东。为了确保后勤供应,诸葛亮采用了木牛流马进行物资运输,同时采取了战场屯田策略,以保持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然而,在与司马懿对峙期间,诸葛亮进行了多次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但司马懿依然保持防守,丝毫不露破绽。面对这一坚守不出的局面,诸葛亮决定驻军五丈原,并与司马懿进行长期对峙。在这期间,诸葛亮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始终没有出击。最终,诸葛亮因病去世,未能完成未竟的北伐事业。
在五丈原的对峙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了超过一百天。如果从公平角度看,诸葛亮似乎占了上风。诸葛亮远离了自己的后方基地,身处敌人的地盘,公开在敌军控制区内进行屯垦。而司马懿则选择了完全的防守,不主动进攻,也不进行骚扰,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忍受着诸葛亮的挑衅。即便如此,司马懿仍能保持坚守,这一局面令后来的李世民都不禁发出讽刺。他揶揄司马懿,指责他没有勇气与诸葛亮一决高下,甚至挖苦他没有进攻的斗志。
但其实,司马懿并非缺乏勇气,而是在野战中,他显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第四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在缺乏后方支援的情况下,几次重创了司马懿。无论是进攻还是追击,司马懿都未能战胜蜀军,这让他深刻意识到与诸葛亮对阵的风险。因此,司马懿决定采取消耗战术,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
在这一时期,东吴也在东线对曹魏展开进攻。西线如果司马懿被诸葛亮击破,曹魏的局势将变得极为危险。所以司马懿决定对诸葛亮的行动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经过与诸葛亮一番较量后,司马懿通过诸葛亮送给他的“巾帼”挑战信,向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将坚守到底,不会轻易出战。
诸葛亮在对峙中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战术。他布置了纵深的前后阵线,并将魏延的营寨设在了大军前方,以此威胁司马懿。如果司马懿攻击魏延的营寨,便会面临蜀军的反击。然而,司马懿始终保持坚守,诸葛亮的计划因此落空。
面对司马懿的死守,诸葛亮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蜀汉的兵力远远不如魏国,尽管诸葛亮努力扩军,蜀军的兵力始终没有超过十二万。这次北伐,诸葛亮调集了十万大军,已经达到了蜀汉的最大兵力极限。如果此次失败,蜀汉很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不敢向山地进发,而其实,诸葛亮的实力不足以突破司马懿的防线,也无法全力展开侧翼攻势,因而无法克服这次困境。
尽管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已经计划好了一套反突破的战略,但这一方案在李严的背叛下遭遇了失败。李严在此次战役中的贪心和私欲,使得诸葛亮未能成功实施这一战略,最终不得不撤军。
如果李严能够与诸葛亮更好地配合,帮助蜀军突破司马懿的防线,蜀军或许能够取得胜利。但由于李严的种种破坏,蜀军错失了良机。最终,诸葛亮只能带领全部蜀军向魏军发起全面进攻。司马懿通过观察诸葛亮的兵力,得出结论,诸葛亮不可能成功突破自己的防线。于是他全力盯住了诸葛亮的主力,选择坚守不出。
如果对峙继续下去,司马懿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困难。诸葛亮逐渐能够在敌境内行动自如,对魏军的士气和军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时间一长,魏军的军心必然动摇。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因病去世,未能等到魏军的士气崩溃,最终结束了他未能完成的北伐事业。
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峙直至他的死去。面对司马懿坚守不出的防守,诸葛亮并非没有办法突破,但由于兵力和将领的不足,无法有效打破这种僵局。如果要打破僵局,必需采取灵活的运动战,调动敌人力量并进行歼灭。但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的失败后,已变得更加谨慎,避免了再次陷入诸葛亮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