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古学依据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因为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能获取最有力的证据,揭开历史的面纱。
396年4月,后燕的皇帝慕容垂在北征途中突发重病,最终于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村)去世,享年71岁。作为一位伟大的帝王,他一生征战四方,战功赫赫,然而去世后,他的墓地一直未被揭开,成为历史的悬案。直到有一天,在一座地宫内,一块石碑的出土引起了广泛关注,终于为考古学界带来了新的发现。也正是在那一刻,慕容垂的传奇经历再次成为历史学者关注的焦点。
慕容垂出身于鲜卑贵族,他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出生在辽宁义县。由于前燕朝廷内斗不断,慕容垂被迫逃亡至前秦,最终投靠苻坚。随着东晋在淝水之战中的胜利,前秦灭亡,慕容垂趁机脱离苻坚的统治,创立了后燕王朝,并自立为帝,成为后燕的开国皇帝。
慕容垂自少年起便投身军旅,13岁便开始征战,且屡战屡胜,未尝败绩。他在前燕与前秦的扩张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燕建立后,慕容垂的军队如猛虎下山,一路所向披靡,屡次攻占敌城,取得辉煌战绩。《晋书》记载,344年,慕容垂发动对鲜卑宇文部的战役,斩杀敌军将领涉夜干,俘虏了五万敌兵;357年,慕容垂带领八万大军出塞攻打敕勒,获胜之后,他的军队俘虏斩杀十余万敌军,并获得马匹十三万匹,牛羊亿万头。
369年,东晋权臣桓温北伐,慕容垂在枋头之战中大败晋军,斩首三万,桓温仓皇逃跑;383年,东晋桓冲围攻襄阳,慕容垂仅以少量部队前去救援,凭借“火把计”成功吓退了桓冲的十万大军;385年,慕容垂在五桥泽战役中,打败了兵力是自己十倍的刘牢之,迫使这位东晋名将狼狈逃窜。在六十多岁时,慕容垂依旧锋芒毕露,带领后燕军队开疆拓土,将后燕的疆域扩展至今河北、山东、山西全境,以及河南、辽宁部分地区。
尽管慕容垂战无不胜,但他却无法避免家族内的衰败。最终,在参合坡之战中,后燕大军惨败于刚崛起的北魏,八万大军全军覆没。老态龙钟的慕容垂,不得不亲自披甲上阵,带领部队再次反击北魏,以至于击败了比自己年轻五十岁的拓跋珪,并斩杀了魏国将领拓跋虔。
在参合坡之战结束后,慕容垂看到无数战士的尸体堆积如山,深感悲痛,遂为阵亡将士举行祭奠,军中士兵悲痛欲绝,哭声震动了山谷。慕容垂心情沉重,最终在班师途中去世。他的去世,标志着后燕王朝的衰落,也预示着十六国时代的英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慕容垂临终时留下遗命:“当今形势危急,丧礼从简,不需大操大办,朝终夕殡,事完即刻换上丧服,三日后即可恢复政务。敌人伺机而动,丧事应尽量保密,待灵柩送回京城后再举行哀悼。”尽管面临死亡,他依然不忘告诫儿孙们保持简朴,并要时刻防备强敌。
《晋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慕容垂的遗体被送回了燕都中山,而其子慕容宝将父亲追谥为“成武皇帝”,并于九月将他葬于龙城的宣平陵。龙城是慕容垂的故乡,也是慕容家族的根基所在,位于今天的辽宁朝阳。根据这一点,慕容垂的墓地很可能位于此地。然而,史书并未明确标明宣平陵的具体位置,这也导致了后人无法找到其准确所在。
然而,唐朝时,关于慕容垂墓地的传说出现了。《太平广记》记载,唐太宗征伐辽东时,途径定州,发现有一位身着黄色衣服的鬼魂站在一个高冢之上,神态特别异样。经过询问,鬼魂称自己曾是慕容垂,之后便消失不见。尽管这个传说被人们当作神话故事,但它对后来的墓地发掘产生了影响。
进入明代后,定州的一个大墓被认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当地志书中多次提到定州城西的“大墓”,并将其与中山靖王的墓联系起来。然而,1968年,考古人员在河北满城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彻底打破了定州墓与靖王墓的联系。
1969年12月,定县博物馆在清理净众院塔基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刻有宋代文字的石碑,碑文中提到:“近观院地,东踞龟城,西连滱水,北枕慕容氏之高陵,南通皇都之大道。”从碑文内容来看,定州墓应该就是后燕慕容垂的高陵。
尽管《太平广记》中的故事与现实有所出入,但墓地的位置描述并未错误。由此可以推测,慕容垂可能有两个陵墓,一个位于辽宁龙城的宣平陵,另一个则位于河北定州的高陵。那么,哪一个才是慕容垂最终的安息之地呢?《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显示,396年4月慕容垂去世,当年8月,拓跋珪大举进攻后燕,袭击幽州。由于北魏军队封锁了通往龙城的道路,慕容垂的灵柩无法继续向东北迁葬。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为了避开敌军,决定将父亲葬在中山附近,并派慕容垂的侄子慕容宙送葬至龙城。因此,龙城的宣平陵很可能只是其衣冠冢,而定州的高陵才是慕容垂真正的长眠之地。
通过对历史的探寻,我们与过去的文化脉络紧密相连,聆听历史的声音,触摸文物的遗迹,讲述那些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我是涛哥,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第8期)
贾敏峰《河北省定州市“创修众院记”碑文整理》
古籍:《太平广记》、《晋书》、《魏书》、《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
地方志:《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定州城》、《定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