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蒋中正试图仿效意大利的“黑衫党”,建立一个忠诚于自己的组织。他召集了十三名核心成员,成立了以黄埔军人为骨干的复兴社(也有人称之为蓝衣社)。这十三人被称为“十三太保”,尽管戴笠也是其中之一,但当时他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声望较为平凡,远不如后来那般显赫。
到1932年,复兴社内又成立了一个新组织,名为力行社。力行社内部设有一个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部门,名为特务处,而特务处正是军统的前身。戴笠被任命为特务处长,从此他的政治生涯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1932年4月,特务处刚刚成立,戴笠便迅速将手伸向了上海,成立了上海区。这一举措显示出上海在他眼中的重要性。
到1937年,军统正式成立时,其结构已经形成了局、区、站、组、队五级体系。戴笠在1932年便设立了上海区,足以证明这座充满活力和复杂背景的大都市,成为了他极为看重的战略重点。
上海区初期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区长、司书以及负责事务和交通的三位核心成员组成。其下设有三个行动小组,各小组的负责人情况如下:
1. 第一组组长:陈志强。上海本地人,黄埔三期毕业,擅长人际交往,在上海的帮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2. 第二组组长:王昌裕。广东人,黄埔五期毕业,性格机警狡猾,行事毫不犹豫。
3. 第三组组长:徐昭骏。四川人,黄埔三期毕业,相较其他两位,能力较为平凡。
这三组的成员并不多,约有四十人左右。初期,上海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南市、法租界、英租界和闸北这些区域。除此之外,每月的经费仅有两百元,这显然远远不足以支撑数十人的日常开销。房租和会议费用占用了大部分经费,剩余的资金仅能用于购买设备和支付员工工资。这样的预算状况迫使他们时常向戴笠或者杜月笙等人借款,才能勉强度过难关。
翁光辉是上海区的第一任区长,但他的野心过大,渴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在一次获得重要情报后,他试图绕过戴笠,直接向蒋中正报告,企图借此提升自己的职务。然而,他的举动被戴笠察觉,翁光辉未等到报告成功,便在轮渡上被戴笠截住。结果他被撤职,余乐醒接任上海区区长。
在抗战爆发前,上海区迅速发展,不久后,戴笠将其扩展为华东区,并新增了第四组和行动组。沈醉,戴笠的得力助手,在此时被提拔为第二组组长。新增的第四组成员均为精英,来自杭州特训班的甲班。与此同时,行动组的组长赵理君是军统的顶级杀手,带领着一支训练有素、心狠手辣的队伍,专责处理特定的行动任务。
在上海区的发展中,吴乃宪于1934年担任华东区区长,带来了新的管理思路。他重新划分了各小组的职能,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划分,为小组起了新的名字:
1. 一组:南市组,依然由陈志强领导,负责老城区的监督与保护。陈志强之所以能够稳居组长,部分原因是他在上海的广泛人脉,这使得他能获得诸多情报支持。
2. 二组:法租界组,组长由沈醉接任。沈醉从湖南湘潭来到上海,凭借聪明才智和果断行事,成为了戴笠的宠臣,担任了法租界组的领导。
3. 三组:国际租界组,由王昌裕负责。王昌裕曾在黄埔与多位同学建立了深厚关系,借此打入反蒋派系,成功为戴笠提供了大量情报。
4. 四组:沪西组,由张人佑负责。该组负责管理闸北、虹口和沪西地区,尽管其成员专业性强,但由于张人佑的能力较为平平,四组的成绩始终未能令人满意。
上海区的保密工作极为严密,只有四名组长知晓区部的具体位置,其余成员完全不知。在日常联系中,特工们通常通过邮局信箱一周联系一次。重要情报则用隐形药水书写,并通过普通信件寄送到南京。区长与组员的会面也都经过精心安排,避免任何泄密风险。
随着情报工作量的增加,上海区开始招募外勤特务。这些外勤特工通常有着正式职业,如律师、记者、教师等,他们的职业身份为其提供了掩护,也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借助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戴笠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为他的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可以说,上海是戴笠情报事业的起点,也是他成功的第一桶金。大上海的繁杂背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为他后来的情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