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心语:
在与蒲塘的几位历史爱好者共同努力下,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终于找到了珍贵的历史记载。正如常言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没有白费。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莫云成的生平,因为他是玉林地区一位重要的武官。同时,本篇文章也试图弥补玉林兴业县市志未曾提及他的空白。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这篇文章的诞生。——作者:李侠
正文:
莫云成,字锦琨,号从龙,绰号金瓜大。他生于道光庚寅年(1830年)三月初九日的丑时,出生在鬱林州抚康乡龙平堡塘底冲(如今的玉林市兴业县洛阳镇旺龙村塘底冲),家境贫寒。年幼时,他随父母迁居南冲。莫云成从小聪颖过人,性格坚韧,早年便爱好习武和唱戏。由于家境贫寒,十三岁那年,他被迫到庞村为地主放牛,后又被沙塘的一户姓氏收养为养子。
成年后,莫云成高大威猛,体魄强健,武艺高强,尤擅长拳术和刀枪。咸丰五年(1855年),抚康乡的三兄弟周彩观、周彩猷和周彩宾联合数百人在卷睡猫山起义,旗帜上赫然写着“反清复明”。莫云成听闻表兄周彩观领导的农民起义,决心归乡相助。他积极吸纳饥民前来投靠,并与周氏三兄弟、陈二大、陈阿良等人结成“三点会”,封他为大哥,并誓死效忠,准备反清。凭借卓越的武艺和胆略,莫云成迅速成为义军的核心人物之一,屡次亲自带队作战。
咸丰八年(185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深夜,莫云成带领义军袭击北市鸭塘村,成功掘墙而入,杀害了豪绅李秀芝,并占领了该村。接着,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莫云成联合北市的冯金生与大成国的姚新昌部,一共约一千四百余人,与其他村的义军分六寨进行分布式作战,攻打周边村落,成功破坏清军的防线。破院底山大寨一战,莫云成亲自带兵,击败清军,杀死六十余名清军士兵,并分割了敌人的土地,焚毁房屋,建设了坚固的炮楼,准备长期作战。
然而,随着义军内部的矛盾逐渐加剧,莫云成对周彩观的做法产生了不满。周彩观在占领地盘后设置关卡征税,导致民众反感,许多村落纷纷转向支持清朝。莫云成因此与表兄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经过几年的交战,局势发生了变化。清军逐渐攻破了义军的多个据点,义军节节败退,军心动摇。明智如莫云成,见大势已去,遂于同治元年(1862年)自愿投降清朝,获得了刘坤一的接纳,并被任命驻守浔州(今桂平)。此外,还有六十四个村庄的义军也一同投降。
投降后,莫云成被派遣协助官军打击周彩观。周彩观得知莫云成的背叛后愤怒不已,并且以莫云成母亲作为人质进行威胁。莫云成为救母亲,支付了大量金钱,最终成功将母亲救出,表兄的背叛让两人彻底成了死对头。莫云成后来带兵围攻周彩观的据点,将其最终擒获。周彩观死战逃脱,最后在石山坡被莫云成的设伏队伍捕捉,交给清政府处理。
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黄鼎凤率大成国义军进攻抚康乡,莫云成成功组织起义军与之交战,并连续获得胜利。随着时间推移,莫云成的名声日益显赫。光绪元年(1875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钦赐的“振勇巴图鲁”名号。
然而,随着光绪年间的政治局势变化,莫云成也逐渐陷入困境。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需要更多的将领参与战斗,莫云成再次主动请缨。在一次战斗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开始积极筹划洋务改革,尝试推动地方的工业化进程。尽管这一尝试最终因地方官绅的强烈反对而失败,但莫云成依旧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屡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等事务。
然而,光绪二十年(1894年),莫云成因被诬告图谋叛变而遭到清朝朝廷的调查,最终被撤职。痛感冤屈的他前往京城为自己伸冤,并在皇太后的生日大典上展示了自己身上的伤痕,以证明自己为朝廷的忠臣。光绪皇帝最终感动,恢复了他的职务。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慈禧太后为防止其日后再作风头,悄悄下毒致使莫云成去世。莫云成的死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遗憾。
总结:
莫云成,一位从普通农家出发的英雄人物,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忠诚。他的事迹不仅在广西、粤地被广泛传颂,也成为了清朝末年民族抗争与内外困境中的重要一环。他的勇敢与忠诚,直到今天依然被铭记,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