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继位,成为汉少帝。当时,大将军何进掌握着重兵之权。然而,灵帝在位时,权力逐渐被宦官蹇硕掌控,蹇硕成为了西园八校尉的领导。此时,何进和宦官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害,而宦官也遭到了何进部下的反扑。就在这时,董卓趁机进入洛阳,废除了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
值得一提的是,汉献帝即位期间,三位人物先后被封为大将军,他们可以说是东汉时期最后的几位大将军。
一、韩暹
韩暹(?-197年),东汉末年将领,早年担任白波军的下属,在与杨奉、李乐、胡才等人一起割据一方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公元195年,汉献帝在得到李傕与郭汜的同意后,决定东归洛阳。与此同时,杨奉、董承等人随行。当行至途中,李傕等人突然反悔,选择派兵追击汉献帝。
杨奉和董承假装向李傕等人求和,暗中派使者向河东郡的韩暹、李乐、胡才等人求援。得到朝廷的求援信息后,韩暹带领数千骑兵赶来支援,与杨奉、董承联手大破李傕军,斩杀数千敌军,最终确保了汉献帝的车驾得以继续向东前进。正因为韩暹的帮助,汉献帝刘协才能顺利脱离李傕等人的追击,成功迁都洛阳。
然而,李傕等人很快又发动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杨奉与韩暹等人再次战败,朝廷百官惨遭杀戮。汉献帝的车驾艰难抵达陕县,并在夜晚成功渡过黄河。到达安邑县时,汉献帝派遣太仆韩融前往弘农郡与李傕、郭汜等人求和,终于使得局势得以缓解。
公元196年,汉献帝的车驾终于顺利进入洛阳。经过长时间的辗转流亡,刘协终于回到都城,获得了一个可以庇护的地方。因此,韩暹等护送汉献帝的将领也没有被遗忘,得到了汉献帝的赏赐。公元196年8月,韩暹被任命为大将军、司隶校尉,并且获得了假节钺,成为东汉末年最后的几位大将军之一。担任大将军后,韩暹由于权力的膨胀和骄傲,开始干预朝政,乱政不已。此举令董承十分忧虑,于是他秘密联系了兖州牧曹操,求助于曹操的力量。
面对曹操的强大势力,韩暹感到极为恐惧,决定离开原驻地,投奔驻军于梁县的杨奉。公元196年10月,曹操带兵突袭梁县,杨奉和韩暹失去了阵地,只得东逃投奔袁术。公元197年春,袁术想与吕布结亲,却遭到吕布拒绝,愤怒之下,袁术派遣大将张勋、桥蕤等人联合韩暹、杨奉,分兵七路进攻吕布。
面对袁术的强大攻势,吕布并未急于迎战,而是试图拉拢韩暹和杨奉,向他们表示愿意联合,打败袁术后,所有军中的财富归他们所有。对于缺乏忠诚的韩暹和杨奉来说,这样的提议自然令人心动,于是他们背叛了袁术,投靠吕布,在下邳大败袁术军,几乎全军覆没。
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韩暹和杨奉继续在徐州和扬州地区进行劫掠,甚至在吕布的指使下,开始抢掠刘备的军粮。结果,刘备反击成功,最终诱杀了杨奉,而韩暹则因恐惧选择逃往并州,但途中在杼秋县被张宣斩杀,结束了其动荡的生涯。
二、曹操
《三国志》记载,洛阳沦陷后,董昭等人建议曹操迁都许县。于是,曹操根据董昭的建议,于九月迎接汉献帝并将其迁至许县,同时被封为大将军,并授予武平侯之位。
曹操正式接管汉献帝后,在同年11月被任命为司空。经过多年的战斗,曹操逐渐壮大实力。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的主力,随后又削弱了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击败了乌桓,统一了北方地区。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成为丞相,并在同年发起了对荆州的进攻,然而在赤壁之战中失败,败退归还。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服了张鲁,取得了汉中。次年,曹操晋升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曹丕继位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并将其安葬在高陵。
三、袁绍
《后汉书》记载,曹操迎接汉献帝后,自任为大将军,并任命袁绍为太尉,封为邺侯。袁绍虽然被封为太尉,地位却低于大将军,这令袁绍感到屈辱。于是,他上表辞谢,不愿接受封赏。由于当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加之东有徐州的吕布、西有南阳的张绣,南有淮南的袁术等势力虎视眈眈,曹操只能选择忍耐,采取克制的策略。
在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节前往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赠送弓箭、符节、钺铁和百人虎贲,并让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袁绍在建安四年(199年)中通过易京之战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公孙瓒,使自己的势力达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