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褆虽然是康熙的皇长子,但因为是庶出子,非嫡长子,无法被立为太子。虽然后来他也参与了激烈的夺嫡之争,但与其他几位如胤礽、胤禩和胤禛相比,胤褆的竞争力始终显得不足,根本无法撼动他们的地位。
康熙皇帝最终所立的太子是他的第二子——由皇后所生的胤礽。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朱元璋能完全信任自己的皇太子朱标,而清朝的康熙却始终对自己的太子胤礽心生疑虑,并小心提防呢?这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探讨:一是朱元璋和康熙的个性与背景,二是朱标与胤礽的性格与行为。
首先,朱元璋的气场和自信远胜康熙。朱元璋曾是贫困潦倒的乞丐,但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才能,仅用了15年的时间,就打下了大明的江山,成了掌控万里江山的皇帝。他的江山是用鲜血与命运铸成的,这一路上,多少的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他的威势也是通过无数人的鲜血与牺牲建立的,因此,几乎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统治。
虽然朱元璋多疑,但他有着充足的底气和实力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在明朝,想要背离他的人最终无一善终,所以他对自己的权位非常自信和稳固。
而康熙的情况就不同了。他虽然有过几次御驾亲征,但整体上,康熙更多的是在后方调度,士气鼓舞,和朱元璋的亲自出征、亲手打江山的方式不同。因此,康熙的气场远不如朱元璋那么压倒一切。此外,康熙年少时曾被鳌拜专权,受过深刻的屈辱。这段经历让他深深铭记“君弱臣强”的教训,也因此,他始终对权力和朝廷内的臣子保持警惕,并且在后来对儿子们也未曾放松警觉。
另一方面,康熙不像朱元璋那样重视亲情。在明朝,朱元璋经历了亲人离散,痛感亲情的珍贵,而他当上皇帝后对兄弟、亲戚的照顾可谓不遗余力。而康熙成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清朝的皇帝们,尤其是努尔哈赤和后来的康熙,似乎更倾向于冷酷无情的帝王作风,因此康熙与胤礽之间的父子关系,远不如朱元璋与朱标之间的温馨和信任,这也是他对胤礽保持戒心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谈谈朱标与胤礽各自的性格和背景。朱标自小便受到父亲朱元璋的精心培养。13岁被立为太子时,朱元璋不仅让他回濠州祭祀先祖,还特意在途中停留在太平,赠予陈家一些封赏,以此巩固地方势力,为自己未来的统治铺路。同时,朱元璋还让朱标早早参与政务,学习治国理政的道理。朱标不仅性格和善、注重亲情,而且能力出众,这让朱元璋非常信任他。即使与父亲有时候出现意见分歧,他也从未与朱元璋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即使当时有言辞指控朱棣有谋反之心,朱标也会出来替哥哥辩护,防止父亲误解。
然而,胤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虽然胤礽在初期的表现曾赢得康熙的喜爱,康熙亲自教他读书识字,并安排了名师如张英、李光地为他辅导,不仅如此,胤礽在骑射方面也表现出色,康熙便时常将他带在身边,亲自传授治国理政的经验。如果胤礽保持这种表现,继位当皇帝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礽逐渐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康熙在一次与噶尔丹的战争中生病时,要求胤礽侍疾,然而胤礽的表现冷淡漠然,仿佛那并非自己的父亲病重,康熙顿时心生愤怒,甚至斥责胤礽“朕不用你伺候了,竟如此不孝!”之后,康熙又有几次让胤礽监国的机会,胤礽总是趁机寻求更大的权力。康熙虽然没有立即惩罚胤礽,但每一次都给予警告,“若你不安分,朕便让其他儿子继位。”胤礽对父亲的过度监视和渐露的野心,使得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信任。最终,康熙在愤怒中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至于胤褆,他的结局更加悲惨。尽管他在胤礽被废后迅速活跃起来,但终究只是庶出之子。康熙对他不曾如对嫡长子般宽容,特别是胤褆曾暗中施用“厌胜之术”诅咒胤礽,这让康熙更加无法容忍他。最终,康熙将胤褆软禁终老,直至他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