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历史性话题——留在中国的白俄罗斯人到底后来如何了?1934年5月18日,苏联将中东铁路的权益转卖给了日本。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东北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中东铁路曾是苏联侵略东北的一个重要工具。失去了对中东铁路的控制,苏联在东北的战略立足点也随之丧失。那么,在中国的白俄后来都经历了什么呢?
白俄的历史背景
在沙俄帝国时期,俄国的影响力曾遍及中国的多个地区。无论是出于做生意还是谋求生存,成千上万的俄国人来到中国,这些人被称作白俄。最集中的地区有三个:东北、新疆和上海的租界。
首先是东北。沙俄在这里建立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庞大侨民聚居地。早在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人口就已超过10万,成为俄国人在中国的最大聚集地。接下来是新疆,沙俄在清朝末年便开始渗透新疆,控制了部分地区。新疆的地理位置使其与中亚的贸易非常便利,俄国商人和白俄商人纷纷在此定居,尤其是北疆,几乎与沙俄的经济往来紧密相连。最后是上海及其他租界,这些地方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俄国人,从商人、外交官到流浪汉、冒险家甚至逃犯都有,此外,还有大量的白俄妓女。
白俄的流亡生活
1918年,沙俄爆发革命,随之而来的内战让成千上万的俄国士兵、哥萨克、知识分子和商人等人惧怕苏联的清算,纷纷逃亡到国外,尤其是中国。哈尔滨的白俄人数激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白俄侨民聚集地。白俄们在这里创办了几十所俄语学校,并出版俄文报纸和杂志,哈尔滨一度成为“小俄罗斯”。然而,随着中国的内战爆发,一些白俄开始向其他地方迁移,人数虽减少,但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当大的规模。
在中国,白俄不仅是商人和普通民众,也有不少成为雇佣军。以山东的张宗昌为例,他的白俄雇佣军谢米诺夫队有5000人,这支军队以暴力著称,形象凶狠。他们常常穿着高筒马靴,带着刀枪,满身酒气,身上布满刀疤,令当地百姓恐惧。除了这支队伍,张宗昌手下还有一个由白俄将军指挥的3000人步兵旅,配有装甲车。另一支在新疆活跃的白俄部队是金树仁领导的白俄归化军,他们的存在决定了新疆的多次政权更替,最终金树仁在他们的背叛下失去了统治。
白俄的命运
随着日本占领东北,白俄们的迁移加剧,特别是在抗战爆发后,苏联的势力不断渗透新疆和中国其他地区,白俄的数量逐渐减少。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攻入中国东北,而此时苏联国内的年轻男性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劳动力短缺。为了补充人力,斯大林于1945年发布了两次公告,允许白俄及其后代返回苏联恢复国籍。很多白俄因此决定回国。
然而,白俄们在中国的生活并不如意。以上海为例,很多白俄男性成为了雇佣军或保镖,只有少数人通过经商维持生计。女性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许多年轻白俄妇女被迫做舞女,甚至沦为妓女。上海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白俄女性依靠做舞女来谋生,而“舞女”往往意味着妓女。而这些白俄雇佣军则常常被当作炮灰,死伤惨重。
战争的残酷与白俄的结局
以张宗昌的白俄雇佣军为例,战斗结束后,许多白俄士兵因暴行而成为了百姓的仇敌。在战场上,他们的暴虐行径令人发指:将俘虏的士兵割鼻挖眼,甚至连心肝都挖了出来。如此凶残的行为也注定了他们悲惨的命运。在北伐战争的冲击下,白俄雇佣军的阵容逐渐衰弱,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士兵们四散逃亡,许多孤独的白俄士兵被愤怒的百姓当场杀害。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些无国籍的白俄开始变得难以在中国生存,他们纷纷选择迁移到世界各地。到1954年,中国境内的白俄总数已降至16万,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新疆。根据苏联的要求,中国政府开始要求这些白俄做出选择:要么回到苏联,要么离开中国。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推行的宽松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白俄选择回国。1955年,最后一批白俄返回苏联,人数达到了8.7万。
白俄的最终命运
如今,中国境内虽然依然有少量俄罗斯族人,总人数不过1万多人,大多数人已经与汉族人通婚,甚至一些人连俄语都不再说。对于曾经在中国漂泊的白俄来说,他们的历史已逐渐淡去,除了极少数自愿选择定居中国的白俄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回到了苏联,结束了他们在中国的流亡生涯。
声明:
本文参考了相关历史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