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四周被中国环绕,北邻俄罗斯西伯利亚。翻开中国历史的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在清朝的初期,现今的蒙古国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追溯到13世纪初到清朝末期,整个蒙古高原一直是蒙古族人的家园。13世纪初,蒙古游牧民族崭露头角,成吉思汗成功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帝国。他的后代忽必烈逐步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元朝,帝国的疆域涵盖了现代的中国大陆、蒙古高原以及外东北等地。
然而,随着明朝的崛起,朱元璋带领军队将蒙古族逐出中原,创立了明朝。当时的蒙古族余部则退往塞北地区,继续维持自己的政权,并希望未来能与明朝对抗。接着,满洲族的统治者与蒙古部落联盟一起,建立了大清王朝,并将都城迁至中原。在这一强有力的同盟之下,清朝迅速恢复了对漠北和蒙古部落的控制,最终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但在16世纪时,沙俄帝国与外蒙古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雍正五年,中俄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两次明确划定了两国边界。这些条约标志着外蒙古只是清朝的一个附属区域。
随着清朝政府日益腐败,管理混乱,国力逐渐衰弱。与此同时,西方列强逐渐崛起,他们对清朝这块“肥肉”虎视眈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的衰退加速,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此过程中,前苏联趁机在外蒙古独立问题上采取了积极行动,并表现出强烈的支持态度。最终,1911年,在全球形势和苏联施加的压力下,蒙古宣布独立,成立了蒙古共和国。
蒙古国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地形以山地为主,火山岩广泛分布,土层较厚,且盐碱土较多。由于整个国土坐落在蒙古高原上,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蒙古国的最高点为4653米,而最低点为553米,平均海拔约1580米。尽管如此,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异常丰富,目前已知的矿产种类多达80多种,其中铜矿储量高达20多亿吨,黄金储量3400吨,煤矿储量更是惊人,约3000亿吨,而石油储量也达80亿桶。除此之外,蒙古国还拥有丰富的铁矿、锌矿和钼矿等资源。
除了矿产资源,蒙古国的生物资源也颇为丰富。该国的植被类型涵盖了北部的西伯利亚亚针叶林、南部的中亚草原以及荒漠等生态区域。蒙古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哺乳类动物超过60种,鱼类有50多种,鸟类近百种。蒙古的经济支柱产业包括矿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其中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产业。然而,蒙古国独立后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许多资源在苏联时期被交由苏联开发,因此其工业化进程较为滞后。随着苏联解体,蒙古失去了外部依赖,经济一度陷入衰退,甚至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
尽管如此,蒙古国后来通过大力发展矿业获得了一些经济回升,农业和工矿业成为主要支柱产业。2020年底,蒙古国的牲畜总数达到了6706万头,GDP为129亿美元。然而,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蒙古经济再次陷入负增长的困境。尽管资源丰富,蒙古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依赖国际援助和合作才能维持国家经济运转。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北界蒙古国,地形呈狭长状,从东北延伸至西南。由于地底岩浆活动频繁,内蒙古的地层发育完整,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内蒙古先后发现了多种国际认可的新矿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鄂博矿山的稀土资源,其储量为世界之最。此外,内蒙古的煤炭储量也非常可观,保守估计约为8518.8亿吨,金矿储量约为688.86亿吨,银矿储量达到48817吨,有色金属的储量也高达5000多万吨。
截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的GDP达到了20514.2亿元,同比增长了6.3%,人均生产总值高达85422元。与邻近的蒙古国相比,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显然更为强劲。这种差距究竟源自何处?尽管两地的资源情况相似,蒙古国与内蒙古在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显著。
在历史的长河中,草原曾是游牧民族生存的根本,而早期的蒙古依赖广阔的草原推动民族的繁荣。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洋经济变得愈加重要,海运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方式。而蒙古作为一个内陆国家,缺乏海岸线,因此对外贸易无法像其他海上大国那样顺畅发展。相比之下,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国家层面的支持使得其外贸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背靠大树好乘凉。
此外,蒙古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是影响其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海岸线意味着蒙古国无法充分利用海洋经济,而依赖畜牧业作为经济支柱。尽管国家进行过多次经济改革,整体经济依然没有显著起色。没有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难以顺畅出口,造成了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总体来看,蒙古国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