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的列车在经过安徽蚌埠时,突然对当地领导说他一定要见见李葆华。李葆华欣喜若狂,赶紧赶到列车上与毛主席见面,顺便汇报了自己的一些工作成果。在谈及“四清”运动时,他提到自己运用了毛主席的著作,成功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并提议,《毛主席语录》这本书非常受群众欢迎,最好能让每个生产队发一本。由于当时文盲率较高,《毛主席语录》在很多普通百姓中能够迅速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甚至看多了这本书,一些人也能初步理解哲学思想。
那么,李葆华究竟是谁?为什么毛主席会特意见他呢?李葆华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儿子,也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李大钊,这个名字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曾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的预言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他写道:“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主席对李大钊一直心存感激,他曾回忆道:“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时,迅速向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是我真正的老师,如果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
李葆华作为李大钊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工作也非常出色,因此毛主席特意见他并鼓励他,这是完全正常的。李葆华出身革命家庭,低调做人,努力工作,始终不追求个人的金钱与财富。尽管他担任过正部级领导职务,但他始终保持清廉,一生两袖清风,直到离休后依旧没有积累任何私产。
李葆华18岁时,父亲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并最终壮烈牺牲。李大钊牺牲后,李葆华化名杨震,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前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业。1931年,李葆华和父亲一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日益升温的民族危机让他决定放弃学业,毅然返回祖国,投身抗日救国事业。
尽管李葆华并未利用父亲的名气,而是化名“赵振声”,默默奉献于祖国,许多人并不知晓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不仅亲自参与了水利建设,还与傅作义将军携手,共同主持了水利工作的改革。在治理水患时,李葆华与傅作义深入一线,经常亲自翻山越岭,考察淮河的地理水文环境。为了更好地治理水患,李葆华还常常乘坐简陋的小木船顺流而下,考察沿途的地形与水流情况,哪怕在船上颠簸,也不放松对问题的研究。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态度,坚信治理水患后,淮河能够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1973年,李葆华调任贵州省委第二书记,开始了对贵州省的工作,他将重心放在了恢复农村生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李葆华对基层的关心也非常到位,他常常深入一线,亲自去各地调研。由于其低调务实,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李青天”,这是对他公正清廉作风的认可。
在抗战胜利后,李葆华的弟弟李光华前往冀东工作。在路途中,李光华到张家口拜访了李葆华,表达了想要到城市工作的愿望,但李葆华对弟弟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优待,李光华也从中看出了哥哥与父亲一样,始终坚持原则。李葆华在担任贵州省委书记期间,他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清廉自守。一次,他在访问茅台酒厂时,厂方送了他几瓶酒,但当李葆华得知后,立即坚决要求将酒退还,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李葆华对小事也非常注重原则。有一次,他家收到新疆朋友送来的几袋葡萄干,两个小儿子在家中拆开包裹分食。当李葆华回到家看到后,他严肃地告诫孩子们:“我们只有一个权利,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这不是共产党人的行为。”他坚持清廉自守的原则,即使在小事上也不容许有任何妥协。
李葆华的家居也非常简朴,家具虽然旧了,但他始终不愿意更换。组织曾提出帮他调换新房,但他坚持说:“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需要换了。”李葆华继承了父亲李大钊的优良品质,秉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广受百姓敬仰。他一生低调务实,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福祉,是一位值得铭记的好官,正如百姓所称他为“李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