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李世民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成功打败了王世充。第二年,李世民再次指挥玄甲军,借势追击王世充,采取围点打援之计,最终在虎牢关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了王世充以及他麾下的大将单雄信。
王世充兵败被擒后,李世民面临着如何处理王世充及其部下的问题。虽然李世民曾承诺不杀王世充,但却下令斩杀王世充麾下的猛将单雄信。李世民在军旅生涯中,常常把敌人的精锐将士招揽入麾下,像原本效力于刘武周的尉迟敬德、曾为李建成效力的魏徵,以及早年曾随王世充的秦琼,他们都成为了李世民团队的重要力量。那么,李世民为何非要斩杀单雄信呢?
在民间小说《隋唐演义》中,李世民杀单雄信的原因主要是单雄信宁死不降,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这让李世民不得不将他除掉。小说中提到,单雄信曾是九省绿林的领袖,与哥哥单雄通一同经营山西潞州的二贤庄,过得风生水起。然而,李渊一家在途经山西时,遭遇了杨广派出的刺客追杀,李渊误认为路旁的单雄通是敌人,便出手将其射杀。这一事件成为单雄信对李唐的深仇大恨,兄弟的血仇使得他与李唐王朝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在小说中,单雄信为兄报仇,单枪匹马抗击唐军,最终导致了“赤发灵官”的英勇传说。单雄信那份不屈的精神令无数人肃然起敬。然而,现实历史中,李世民斩杀单雄信的根本原因并非如此简单的私仇,而是出于单雄信本人的品行问题,李世民认为他失去了节义,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
史书中记载,单雄信早年跟随翟让在瓦岗寨中闯荡,甚至被认为是翟让的亲信之一。当时,瓦岗寨的局势动荡,李密在大业十三年成为瓦岗军的首领,而单雄信被封为左武候大将军,地位显赫。然而,瓦岗寨充斥着权谋斗争,真正的义气并不常见。大业十三年七月,李密与王世充展开激战,翟让的部下王儒信认为此时是夺权的机会,鼓动翟让趁机夺取李密的领导权。
消息泄露,李密在得知此事后采取了果断行动,暗中埋伏,趁翟让赴宴时发动突袭,将翟让斩杀。此时,单雄信不仅没有为兄弟复仇,反而为保命“顿首求哀”,恳求李密饶命。李密最终出于对单雄信才华的欣赏,决定赦免他一命。然单雄信此后投靠李密,竟然背叛了李密,再次投降王世充,并且成为了王世充麾下的大将军。
单雄信的反复无常,让李世民对他失去了信任。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如何容忍一个如此薄情寡义的人呢?
尽管单雄信如此背弃义气,但他与李勣的关系却异常深厚。单雄信被判死刑后,李勣凭借着兄弟情谊,多次为他求情,甚至提出愿意以自己的官爵赎回单雄信的性命。李勣的忠诚和地位在唐朝可见一斑,他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而李世民对他也是极为尊重的。那么,为什么李勣竭尽全力为单雄信求情,李世民却仍然决定处决他呢?
有学者认为,李世民可能并非出于个人原因,而是因为单雄信的命运早已不由他掌控。根据《旧唐书》记载,李勣曾向李渊上表请求赦免单雄信,表示若能赦免他,单雄信必定感激涕零,效命唐朝。然而,李渊并未答应。而在《资治通鉴》里,最终决定单雄信生死的却是李世民。如此矛盾的史料让人迷惑,究竟是李渊还是李世民做出了这个决定呢?
若细细推敲《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可以发现李渊的嫌疑最大。因为在古代,只有臣子向君王上表,李世民当时并非皇帝,根本没有权限直接接收上表,所有的请求都必须经过李渊的同意。李勣所说的官爵赎罪,显然是需要向李渊提出,而非李世民。也就是说,李渊可能才是做出决定的最终人物,李世民只是执行者,最终完成了对单雄信的处决。
这一事件,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传奇,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抹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