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第1篇
假设你能够穿越回十年前,你是否会因为购买茅台而一夜暴富呢?
如果你带着现代知识回到古代,是不是就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呢?
很多人都幻想着能像《机器猫》中的时光机一样,回到过去,这也是穿越小说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然而,即使真的回到了过去,你也未必能改变自己注定的命运。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源自2500年前晋国,这正是《资治通鉴》的开篇之故事。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一
《资治通鉴》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一年,周天子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然而,在50多年前,晋国还曾有一支比这三家更强大的家族——智氏。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智氏的最后一任族长,天命已定,三次机会,智氏最终未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1
智氏的族长智宣子,偏爱他的幼子智瑶,原本打算让智瑶继承家族的重担。
智果则劝道:“智瑶确实有许多优点,风流倜傥、精通骑射、多才多艺,能文善辩,又刚毅果敢……”智宣子听后,心中暗喜。
然而,智果话锋一转,言道:“然而,瑶虽有五大优点,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仁。若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必然会害了智族。”
智宣子听不进去,坚持立智瑶为继承人。
为了避祸,智果带领一些族人脱离智氏,另立宗庙。
智果能未雨绸缪,预见未来,选择在乱世中保全家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智氏的命运就这样渐行渐远,暂且不提。话说另一家族,赵氏,也在谋划继承人之事。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长子伯鲁和幼子无恤。
赵简子决定通过给两位儿子布置任务,考察谁更适合继承家业。
三年后,赵简子向长子伯鲁询问,他却一时语塞,无法答出所问,更糟糕的是,他还丢失了父亲交给他的竹简。
转向无恤,赵简子问他时,他竟然倒背如流,立刻从袖中取出竹简,随身携带,深知其重要性。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工作中的细心与准备,能让你在领导面前加分。
尤其是在当时,竹简可不是小道具,而是沉甸甸的家传神器,能够随身携带,证明了无恤不单单能背诵父亲的语录,还能以武力捍卫家族荣誉。
赵无恤之所以如此拼命学习,是因为他母亲出身卑微,他自己是庶子,只有通过知识与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他在父亲教诲下,勤奋好学,与那名答非所问的长子伯鲁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行为更显得温文尔雅,儒雅有礼,也因而获得了父亲赵简子的青睐。
于是,赵简子最终决定将继承权交给无恤,而无恤最终成为智瑶的劲敌。
你想,作为一个庶子,能够从兄弟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继承人,必定是个不容小觑的人物。
2
智瑶(又名智伯、知伯、智襄子等)在继承智氏家族后,迅速成为晋国最有权势的权臣。在他的领导下,智氏族力日益壮大,东征西讨,十几年间获得了巨大成功。
当时晋国共有六大家族,智伯联合了赵、魏、韩三家,剥夺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巩固了自身的势力。
然而,晋国的国君——晋出公,看到智伯等家族的力量日益庞大,决定联合齐国与鲁国一起,来讨伐这些强大的家臣。
但结果是,这四家联手推翻了晋出公,另立新君。
这就是“礼崩乐坏”的现实写照,春秋时期的乱象之一。
智伯的胜利让他意气风发,但同时也让他变得愈加傲慢。
有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共聚一堂,公然戏弄韩康子,还侮辱了其家臣段规。
历史没有详细记载他们如何侮辱,但想必言辞轻浮,行为失礼。
正如《哈姆雷特》中所言:“大人物的疯狂是不能忽视的。”
智国看不下去,劝智伯警惕:“你现在得罪了韩、魏两家,他们迟早会反过来整你。”
然而,智伯自信满满,回答道:“从来都是我为难别人,谁敢为难我?”
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无疑是在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伏笔。
3
智伯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变本加厉,直接向韩康子索要土地。这不仅是侮辱人的行为,更是赤裸裸的掠夺。
韩康子当然不愿意让步,但段规这个角色却很有深谋远虑,他劝道:“智伯的贪婪和固执,不与他合作,他必定会来攻我们;与之合作,或许能暂时缓解局势。”
用现代的话说,段规其实是在“捧杀”智伯。
他知道,智伯总会贪得无厌,最终会逼得其他家族联合起来反击他。
经过深思,韩康子决定把一座一万户人家的城池送给智伯,这样暂时安抚了智伯的贪婪。
但智伯得手后并不满足,接着又向魏桓子求地。魏桓子虽然不愿意,但其家臣任章,和段规的分析类似,认为:“若不给智伯地,他必定得寸进尺,最终会自食其果。”
于是,魏桓子也选择了妥协,将一座万户之城送给了智伯。
智伯看到连续两次得手,得意洋洋,认为自己几乎无敌,接着又向赵无恤索要土地。
然而,这一次,他碰到了硬茬。
4
赵无恤不是容易妥协的人,他深知自己从小就被视作庶子,父亲赵简子传授的教育和背后辛勤的努力,使得他对于家族的传承尤为重视。
他并不会轻易把土地送给智伯。于是,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氏。
不料,这却成为了智氏覆灭的开始。
5
智伯自以为掌握了局面,却未曾预见到身边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