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朝代: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堪称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它便是大明。大明以骨气立国,也以骨气灭国,当他们做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举动时,骨气便成了大明生存的掣肘。于是,崇祯1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与大明江山一起逝去。
大明亡了,但还有誓死忠于大明的臣子,于是,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了。抗击清军的南明虽然建立了,但对他们来说形势却不容乐观,清军快速南下,扬州城破,清军屠城,而后南京沦陷。在局势危急的情况下,大西军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郑成功也趁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这才稳住了局面。而这时涌现出了一位极其优秀的将领,他两噘名王,震动天下,收付千里失地,他便是三百多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颂的李定国。
名出大西,两噘名王,天下震动
李定国是张献忠的义子,他相貌英俊,做事有度,作战时英勇无比,被人称为“小尉迟”或“万人敌”,他十六七岁时,就已经能独立带兵一两万,19岁时更是以1万义军大胜10万明军。崇祯十一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因战功卓著被分为安西将军,是大西军中英勇双全的战将。
张献忠战死后,李定国随孙可望转战云南,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四将军”政权,李定国称安西王,并且他忍辱负重,在云南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一度使云南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同时他还操练兵马,一年内练就精兵三万。
满清入关之后,清军势大,大西军作战屡屡失利,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毅然决定联明抗清。顺治九年春,清军军大举进攻贵州、川南等地,却被李定国打败,清军狼狈逃窜,领军王爷孔有德自焚。随后清朝为了挽回败局,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征讨大西军,却在衡阳遭到李定国伏击,被斩于阵前。
李定国在一年之内连斩两名清军王爷统帅,取得了抗清斗争的惊人战绩,使得清廷朝野震动,甚至出现了与李定国平分天下讲和的声音。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孙李内讧,独木难支,无力回天
李定国取得的战绩太过惊人,遭到了孙可望的猜忌,并且多次因为孙可望的猜忌而延误战机。1657年,南明政权内部出现了种种纷争与动乱,孙可望在此期间也在权衡利弊之下投靠了清军。东南方向的郑成功则是出兵台湾,准备逍遥海外。于是,偌大的南明政权,能抗清的队伍也只剩下了李定国的部队。
这种情况下,清王朝为了取得更大的战果,派遣吴三桂等人分三路向西南方向发起攻势。虽然李定国率军奋勇抵抗,但无奈于清军太强,李定国也无力招架,只好退避缅甸。1662年,吴三桂逼迫缅王交出了永历帝,在昆明将其缢杀,南明政权就此灭亡。李定国听闻后悲痛欲绝,自责道:“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久后便忧愤而死,临死前还嘱咐道:“宁死荒外,勿降也”。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之中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相比,他两蹶名王,震动天下,一度打到满清想退兵求和。奈何南明政权人心不齐,都有自己的想法,李定国一心想复明也无力回天。
李定国本有岳飞之志,想恢复旧山河,奈何无人相伴,只能郁郁而终,可悲可叹。但他对百姓十分好,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脊梁,章炳麟曾说:“愿吴滇人,毋忘李定国。”虽然李定国没能复得天下,但却得了民心,他的英勇气概让人心生敬佩,不愧为民族英雄。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