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军事战争方式正处于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时期。与过去依赖纯粹体力和冷兵器对抗的战斗方式不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正在改变战争的面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首个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火药应用于战争的国家。到了永乐时期,中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这支新型军队迅速成为了明军中的精锐力量。
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成立了军需局(后来改名为军器局),负责生产包括火器在内的各种军事用品。随着军器局的分拆,制作军装和马鞍的职能被移交给了新设的部门,而军器局则专注于制造兵器,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火器。然而,大规模火器的生产任务则交给了内廷的火药司和兵仗局(后升格为内官监)。这一时期,火器的生产主要由中央政府掌控,实际上大部分都集中在皇宫内,外界和地方的参与极为有限,朱元璋严格控制火器的生产,显现出他对这种新式武器的高度重视。
然而,由于中央政府的生产能力有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火器需求,朱元璋于1377年下令“令天下都司卫所各置局生产军器”,这实际上是将火器生产的权限下放到地方。这一政策使得大明各省均设立了军工厂,能够自主制造火器,但地方的生产仍需向兵部报备并获得批准。此举大大扩展了火器的生产规模。
朱棣,作为一位曾在边疆的塞外作战的统治者,深知要弥补与草原民族体力上的差距,火器的升级至关重要。因此,在靖难之后,朱棣对武器的改进与兵甲的革新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他的领导下,神机营得以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第一支专门训练和使用火器的部队。
关于神机营的成立时间,《明经世文编》认为,永乐四年(1406年)在明军征越南时,朱棣得知越南二王子黎澄擅长制造火器,便特意召其入朝,并赐其姓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由他负责创立神机营,并指导明军演练火器。《万历野获编》也采纳了这一观点。陈澄对神机营的成立贡献巨大,甚至在神机营成立后,他规定每月定期祭祀掌管火器的火雷之神。之后,神机营每次制造新式火器时,还会进行祭祀,祈愿武器能够顺利使用,而陈澄的名字也常常出现在祭祀牌位之中。
而《明史》和《皇明通纪》则认为神机营的正式成立是在永乐八年(1410年),这时明军第一次征越南时,军队获得了火器的使用方法,便特别设立了神机营进行训练。无论具体年份如何,神机营的建立基本可追溯到永乐五年至永乐八年之间。
神机营成立初期,主要下设五大营: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中军。每个营设有若干司,每司约有4000至5000人。到1411年,神机营由谭广担任总指挥时,获得了5000匹塞外优质马匹,并利用这些资源扩编了神机营的骑兵力量,成立了五千下营。此时,神机营的总兵力达到了约7.5万。神机营的人员构成以火器兵为主,然而,辅助部队如刀盾手和长矛兵也占有一定比例。永乐时期,神机营的兵力虽多,但并非所有士兵都携带火器,火器兵大约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神机营的指挥体制也是独具一格,最高指挥为靖难时期的勋贵担任,称为“管操”,负责整体指挥。神机营内有总监军太监,通常由太监担任,实际掌握着军队的管理权。下级营指挥由兵部选派武将担任,而每个营的监督则由太监负责。每个营下设有多个“把司”,这些司的指挥也由兵部选派武将,而太监则负责监督其执行。尽管这些武将负责战时的指挥工作,但在平时,太监掌握了火器的存放与使用管理权。武器库的钥匙由太监保管,只有在战时或训练时,武将才能通过太监申请领取火器。
随着神机营的建立,朱棣为战场引入了全新的战争规则,即通过大规模、有组织地使用火器来打击敌人。尽管永乐时期的火器技术尚不完善,但面对游牧民族的草原骑兵,神机营采用了轻便的火铳和火箭等武器,而大炮等笨重的武器则仅用于辅助作用。神机营在与蒙古骑兵的战斗中,运用了如三轮射击技术等独特战法,有效增加了火器的打击威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时,神机营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军与蒙古阿鲁台部队发生激烈交战,明军通过火铳震慑敌人,成功打击了蒙古骑兵。随后,明军撤退时,神机营设伏成功,在蒙古军追击时用火铳进行埋伏,导致敌人全军覆没。此类战例证明了火器在明军战术中的关键作用。
至1422年,朱棣三次北伐时,神机营的作用愈加突出,火器已经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神机营被安置在军队最外层,负责防御敌人,骑兵和步兵则位于内层。这一变化体现了神机营作为明军主力的地位。
通过神机营的不断发展,明朝火器部队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火器部队之一,并在朱棣的北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土木堡之变后,神机营的独立性逐渐减弱,随着新的军事体制的出现,神机营的专职火器部队性质最终消失。尽管如此,到了嘉靖时期,神机营的火器化程度再次得到加强,特别是通过吸纳西方火器技术,神机营焕发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