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对峙。刘备凭借有利地形拒守不出,曹操欲攻不下,逐渐有了退兵之心。彼时,正好军中来请示口令,曹操便传口令“鸡肋”。下属不知曹操的意思,都摸不着头脑。唯有主簿杨修在听到口令后,没有丝毫犹豫,开始收拾自己行李。众人不解其意,问他为何收拾行李。
杨修解释说:“大王出口令‘鸡肋’,是要撤兵了。”
众人问:“怎么知道的?”
杨修说:“鸡肋这种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像眼下的汉中一样。所以,我知道大王要撤兵了。”不久,曹操果然引军退还。没多久,杨修就被曹操所杀。
包括《三国演义》还有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说:"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些文学、史学作品,都以为杨修是因为自恃聪明,犯了曹操的忌讳,才引来杀身之祸。这个观点,是典型的只看表面,不看本质。
01
将各种史料记载汇集在一起,可以看出来,曹操杀杨修的理由大同小异,但是都与杨修的小聪明无关。
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后汉书》
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章。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时年四十五矣。
《续汉书》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三国志》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典略》
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世语》
我们综合分析,曹操杀杨修的主要理由有三个:
第一、杨修在曹丕、曹植夺嫡期间,“前后漏泄言教”。即杨修作为掌握机要的丞相主簿,将自己知道的信息都悄悄透露给曹植,助他夺嫡,犯了曹操的大忌。这个理由是说得通的。
因为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而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就已经立曹丕为魏太子。曹操是个政治家,为了死后维持政权的安定和长久,自然不能留着杨修了。
二十四年秋,曹操预感大限将至,又得知杨修曾以主簿身份“前后漏泄言教”,想不杀杨修都是不能的。
第二、杨修有政治才干,又是袁氏的外甥,为曹操所惧。
这个理由看起来有些牵强,因为杨修死的时候,袁氏早就覆灭。用袁氏外甥的理由来杀杨修,显然有些欲盖弥彰。这个理由有点像当时曹操要杀杨彪时,给他罗织的袁氏亲戚一样滑稽。但是,在袁氏覆灭后,作为还残存的天下知名的大士族,曹操确实不敢小看其能量。曹操怕他们哪天突然翻覆,所以在自己死前杀了杨修,来警示弘农杨氏为代表的大族,是说得通的。
第三、杨修交关诸侯,这个理由看似更有点“莫须有”。当时天下诸侯都被曹操所灭,杨修还能结交谁呢?
其实不然,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就在这年八月,关羽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华夏震动。许昌以南的势力,纷纷响应关羽,就连曹操自己都想迁都避其锋。
时间再往前推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京兆人金祎等人起兵反曹,虽然事败被杀,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宛城百姓们,因受不了曹仁的苛捐杂税也公然反叛。十月,宛城守将侯音与卫开与吏民共同反曹,积极联络关羽。陆浑民孙狼等也苦于徭役,起兵反叛,南附关羽。所以,关羽大败于禁与庞德后,连曹操所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靠了关羽。许都城内兴汉领袖杨氏有没有暗中联络关羽及这些人,也不得而知。但是,曹操的担心是真的。
所以,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曹操对于世家大族的提防。
02
杨修,字德祖,弘农郡华阴人,是杨震玄孙,杨彪之子。其母亲袁氏出自当时的又一名门汝南袁氏。其身份非常高贵。杨修为人好学,又有才干,很快按照世家大族的为政路线被举孝廉,除郎中。二十五岁时,为曹操所器重,被征为丞相府的主簿。杨修担任主簿后,曹操的许多军国大事,都有杨修的参与,而杨修的处事都合曹操心意,逐渐为曹操倚重。所以,当时的官员,自曹丕已下,争相与杨修交好。
主簿看起来官职似乎很小,但是,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举个例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身份似乎是文士。但在汉灵帝末年,他做过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诛杀宦官、召边境军官进京这样的秘事,陈琳不但参与决策,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见主簿绝对是大将军的亲近者,能够参与机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先强行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司马懿其实也是加入曹植、曹丕立嗣之争,不过后来以曹丕的胜利而得到重用。
曹操不光是想杀杨修,而是连他的父亲杨彪都想杀。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接到许。一到许都,曹操就将太尉杨彪就和司空张喜一同被免官。然后两个月后,曹操自命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曹操为了解决掉弘农杨氏这个大族的影响,便以袁术僭号,而杨彪取了袁氏女为由,污蔑杨彪想要勾结袁术废掉汉献帝,把他下狱。
没想到,杨彪被下狱引起了仕林强烈反弹。
孔融听说后杨彪被抓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就匆匆面见曹操,为杨彪辩解。
曹操的肱骨荀彧与孔融一起写信给审问杨彪的许县令满宠施压。
而负责拷问“酷吏”满宠竟然也对曹操说:“我们拷问了杨彪,但是没有找到罪证。如果要处决他,要先找到证据。因为杨彪有名于海内,天下谁人不知弘农杨氏的忠心,若找不到证据而把他处决,会大失民心。”由于当时曹操立足刚刚稳定,还有袁绍等势力威胁,他自然不敢贸然杀掉杨彪。所以,杨彪逃过一劫。
03
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已经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曹操这才对杨氏再度出手。
这个时候的形势是什么呢?整个北方已经平定,曾经不可一世的汝南袁氏早已成为过去。赤壁之战虽然战败,但是孙权被拒之于合肥,刘备还无暇北顾。最主要的,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最终确定曹丕成为魏国世子。
曹操再也不用顾忌什么了。他其实从建安七年开始,就一直对世家大族中不合作的人果断下手。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取得冀州后,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的名士许攸因“恃旧不虔”而被曹操诛杀。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以怨诽浮华等罪名被处死,并株连全家。
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曹操“心不能平”。不久,荀彧忧虑而亡。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又以暗自讽喻朝政为由,赐令清河崔琰死。
到了这里,杨修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