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在历史上最机智的“神算子”诸葛亮,第一次出征北伐的时候,竟然刚出门就损失了11名得力大将,连老将赵云都没能活着回去。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大戏,最后却落得个鸡飞蛋打。到底是谁失算了?是人才用错?还是天命难违?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那场声势浩大的北伐背后的真相,看一看诸葛亮到底是如何败给现实与人性的。
南征北战,中原烽烟未熄,蜀汉丞相诸葛亮屡次挥师北伐,立志匡扶汉室。当时一边是蜀军锐气,刚刚摆平南方,满怀信心再战北边;另一边则是曹家老巢的关中空虚,居然还碰上了魏国新君刚刚即位,似乎天时人和地利都站在了诸葛的那一边。
风头正劲的诸葛亮,是怎么打的?他玩了个小动作——声东击西。明面上让赵云带人去郿县搞点动静,吸引眼球,而他自己则打着正经旗号去攻打祁山,打算一举拿下天水郡。消息一出,魏国边上的守军纷纷打退堂鼓,有的还直接开门迎降。事态发展得是不是有点太顺?可真正的“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局势看似风平浪静,底下却早已波涛暗涌。为何好局最后一盘散沙?诸葛亮用人失察还是蜀汉实力不支?别急,先别掀牌,我们慢慢剥开这出三国大戏的每一层面纱。
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蜀军这边士气如虹,仿佛手里攥着一手好牌。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几乎就是看到诸葛亮兵临城下,要么开门投降,要么直接弃城不战。说实话,老百姓心里其实也怕打仗,谁真愿意因城池被围害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觉得,蜀军来得快风头正盛,还是顺应天命为好。有人还打趣说,平生头一回盼着外军进城,因为指不定还给派点救济粮。
可事情到了陇西这里,画风陡变。当地太守游楚脑子清醒,一点不慌,和全城老百姓定了个“君子协定”:咱们坚守一个月,如果援兵不到,再挺不住也不晚降。这样一来,大家也存了点盼头,没人想着自乱阵脚。
与此同时,魏国新皇曹叡可不是吃素的。得了紧急消息后,立刻亲赴长安作镇,总算把魏国的综艺担当“严阵以待”这个词搬到了现场。曹真张郃等猛将齐出,打起十二分精神。这下可不比打老鼠,反倒像全国上下打了一场大BOSS。三国的风云,向来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拼天时地利,更拼心机和底气。
百姓看热闹,官兵打命仗,各地谣言满天飞。有人信诸葛亮能一举直捣中原,有人压宝在魏军厚重的家底上。总之,上下一片紧张,干活的得拼命,围观的也屏住了呼吸。但就算诸葛亮号称“睿智到极点”,千变万化的局势终究不是靠一纸出师表就能稳操胜券的。
眼瞅着战局陷入僵局,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大家心里都有点打鼓。诸葛亮虽然收下了姜维,感觉像捡了个无敌外挂,可用人上出了岔子:他让马谡去守街亭这个咽喉要地。马谡一意孤行,不听安排,居高临下,却偏偏“守山丢水”,错过水源,正中魏军下怀。
张郃见状,来了个打蛇打七寸,断了马谡的水源。一时间蜀军士气大跌,兵将叫渴,军心涣散。史官写字都快被张郃气得掉了毛笔,普通士兵则咬着牙笑不出来——这和一夜之间家门口变天一样,哪还有什么安全感?蜀军本来以为能靠街亭死守拖住魏援,可没想到连个水喝不上,还谈什么功劳簿?
街亭失守之后,蜀军就像没根的浮萍,三郡守不住,极其辛苦拿下的地盘拱手又让回去。百姓们才刚点燃的希望又被风吹熄了。赵云等将士奔波撤退,压力山大,自己老胳膊老腿还得跑断气。这时候,有人暗地里咬牙:“你看,北伐就是作死,搞得人仰马翻!”反对声音冒出来,说诸葛亮太高估自己,小看了魏国的根基,战术再高明,国力不行一切都白搭。一时间,质疑、埋怨、叹气,淡淡的哀愁在蜀汉营地四处蔓延。
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候发生了惊天反转,把全局彻底推到山巅:诸葛亮做了个极端决定——谋帅马谡等人斩杀问罪,执行得又快又狠。于是,刚才引发大溃败的元凶一个接一个人头落地,整个蜀汉军中瞬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气氛一度紧张到极点。
但故事不止于此。表面是诸葛亮铁腕治军,为啥底下人不服?有人就站出来说:“马谡虽然耍了小聪明,可也是临危受命,人失误不怪主帅吗?”再看看魏国那边,张郃捧着战功大旗,步步紧逼,仿佛直接亮出:“比拼国力才是王道!”
这时候,前文的伏笔全炸了:刚才说三郡投降,正是因为守军没主心骨;反过来看,守住陇西的那游楚一天不倒,底下百姓就有指望。再看蜀汉,人才短缺、兵力分散、后方薄弱,靠几个将领怎么撑得起北伐全局?先前的神机妙算,如今只剩下举步维艰。赵云也撑不住了,这位家喻户晓的五虎上将,在撤退途中劳累病死,让人唏嘘——连铁打的人也有倒下那一天。
更绝的是,普通小兵和老百姓更加清楚:皇图霸业不过是将军们的游戏,而他们的悲喜、家破人亡,才是真正的结局。
接下来一切看起来恢复平静,实则危机重重。诸葛亮领兵退回汉中,一路上得安抚军心,又要带着百姓躲灾,像小学老师带孩子外出春游,麻烦一箩筐。兵败之后,军中士气受损,诸葛亮严肃法纪、杀马谡以正军法,无非是想以此服众,但寒了多少人心?不少将士私下议论:“下次去前线,干坏了事掉脑袋,干好了没人记!”
表面退守汉中,好像退一步海阔天空,实际上蜀汉与魏国的国力差距越拉越大。那边魏国随手就能抽调二十万兵力,两头都能镇得住。蜀汉这里,一场败仗损失光棍铁汉、老将纷纷倒下,各级校尉阵亡七十余人,谁还敢保证下次还有“奇兵”可用?各方分歧也深了,主战派希望总结经验卷土重来,主和派觉得已经玩不起命了。诸葛亮孤身在朝堂之上,压力山大,老百姓心里悬着的石头也再难落地。
甚至连陈寿的父亲——一个不起眼的参军——都被连坐遭髡刑。头发全剃了,这可不是理发店打折,美其名曰“以儆效尤”,可实际上却像在伤口上撒了把盐:要打仗的不会真心卖命,不打仗的又天天念叨败仗,整个局面一团乱麻。
还有一点,别忘了,诸葛亮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第一次北伐收获了教训——人才不能只看嘴皮子,执行才是王道。可问题是,蜀汉能用的人越来越少,实力只有对手的一个零头,下次北伐,难道还指望上演“妙算无遗策”?
看了这么一场北伐大戏,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可真是侮辱了真正的神算子。北伐失败,怎么会怪到可怜的马谡身上?把人头送去祭旗,就能弥补国力悬殊、兵源枯竭?要说诸葛亮厉害也就是能打几封“出师表”,感动感动天命,真刀真枪上一回,还是败给了人算不如天算。杀个马谡、剃个头算得了什么?有本事你别撤退,有本事你让蜀汉多生十万人!
再看所谓的战略,搞什么声东击西,比拼智谋,不还是绕了个大圈最后拉了个“稀”?收服个姜维又能怎样?现实不是斗地主,三张王全押上去碰个大满贯。每个人都想当主公,但最后没一个是赢家。结局就是士兵血洒边关、百姓无家可归,将军们倒下了一茬又一茬。
历史明摆着:国力不行,光靠巧劲还是要穿帮的。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呢?鸡毛蒜皮的胜利留不住,该输还是输。对魏国来说,也许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骚乱,对蜀汉来说却是伤筋动骨的折腾。最“妙算”的结果,也不过是多了几张“祭祀名单”。说诸葛亮识人无误,这分明是“好人难当壮志难酬”,鸿鹄一展翅,全场扑腾倒地。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局真的只是因为马谡一人用错了吗?难道国力的巨大差距、用人制度的隐患、老将频频倒下都能“怪罪于个人失误”?如果你是当时身临其境的士兵,你会选择跟着诸葛亮继续北伐,还是觉得“打归打”还不如安稳种地来得实在?说到底,是“智谋为王”管用,还是“拳头真大”才是生存王道?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