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致力于三国历史研究。通过本栏目,我们将共同探讨三国时期的重大事件与历史人物。
【一、南州士之冠冕——庞统】
庞统,其字为士元,籍贯属襄阳郡,该郡治所设于襄阳,即现今湖北省襄阳市所在地。
庞统年少时性格质朴,才智未显,因此未被众人所了解。然而,颍川名士司马徽独具慧眼,在与庞统交谈后,便认定他是南州士人中的杰出代表,堪称南方各州郡士子的典范。此后,庞统的叔父庞德公更是将他誉为"凤雏",与"卧龙"诸葛亮并称于世。
庞统以品鉴人物著称,对人物品评颇有兴趣。在南郡太守周瑜任职期间,他被任命为功曹。周瑜逝世后,庞统负责护送其灵柩返回江东。在此期间,他与陆绩、顾劭、全琮等后来成为东吴重要官员的人物建立了深厚友谊。南郡治所位于江陵,即现今湖北江陵地区。
在刘备掌管荆州期间,庞统被任命为耒阳县令,然而其任职期间政绩不佳,因而被罢免。在鲁肃和诸葛亮的举荐下,刘备与庞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其才能极为赏识,随即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庞统与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
公元211年,庞统作为谋士随同刘备进入益州地区。在刘备与益州牧刘璋关系破裂后,刘备对刘璋发动进攻。此时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种策略,刘备采纳了其中的中策。至214年,刘备率军包围雒城,庞统亲自带领部队攻城,不幸在战斗中身中流矢阵亡,时年三十六岁。
庞统逝世后,刘备深感惋惜,将其父亲任命为议郎,后又擢升为谏议大夫。庞统之子庞宏随后担任季汉涪陵郡太守一职。
庞林作为庞统之弟,在季汉任职期间,曾以荆州治中、参军之职参与刘备东征,与镇北将军黄权共同驻守江北地区。夷陵之战后,他与黄权一同归顺曹魏,最终官至钜鹿太守,治所位于廮陶。庞林之妻习氏,是习祯之妹。自赤壁之战后,襄阳归属曹魏,习氏与庞林分隔两地长达十余年。在此期间,她独自在魏国境内抚养庞林之女,直至庞林投魏后全家才得以团聚。魏文帝曹丕特地下诏表彰其节义之举。
庞德公作为庞统的叔父,长期隐居于岘山南侧的沔水鱼梁洲。尽管他并未在朝为官,却与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徐庶以及诸葛亮等人保持着密切交往。其子庞山民与诸葛亮二姐结为夫妻,并在魏国任职,先后担任黄门郎和吏部郎等职务。
刘表在进入荆州时,派遣庞季与蒯越一同单骑前往劝降东南宗贼张虎和陈生,而庞季极有可能是庞统的同族。这一行动表明刘表在平定荆州时注重策略运用,通过派遣与庞统可能有亲缘关系的庞季,试图借助宗族关系达到劝降目的。庞季与蒯越的合作也体现了刘表在用人方面的智慧,既考虑到个人能力,又兼顾了地方宗族势力的影响。
【二、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习祯】
习祯,文祥为其表字,其籍贯位于南郡襄阳,即现今湖北省襄阳市境内。
在刘备进军蜀地的过程中,习祯作为随从人员一同前往。当刘备成功掌控益州后,习祯先后被任命为雒县县令、郫县县令,以及广汉郡太守等职。
习祯的声名超越庞统,地位更在马良之上,然而不幸的是,他在刘备登基称帝之前便已离世。
在三国时期,除了广为人知的诸葛兄弟分别在魏蜀吴任职外,襄阳习氏家族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这一家族成员同样在三个政权中担任要职,展现了当时士族阶层在分裂局势下的选择特点。
在蜀汉政权中,习氏家族除习祯祖孙外,习承业也占据重要地位。此人以"博学有才鉴"著称,先后担任江阳太守和汶山太守。习珍曾任零陵北部都尉,隶属于关羽麾下。关羽兵败身亡后,习珍联合武陵从事樊伷举兵反抗孙权,遭潘濬围困于山中。在箭尽粮绝、樊伷战死的绝境下,面对潘濬的劝降,习珍高呼"宁为汉鬼,不事吴臣"后自刎而亡。刘备得知此事后,亲自为其举办丧礼,并追授邵陵太守之职。
习珍的弟弟习宏在兄长兵败后流亡至吴地,面对询问始终保持沉默。这一行为与《三国演义》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颇为相似,笔者推测该典故可能源于此。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习珍之子习温在吴国仕途显达,先后担任长沙太守、武昌太守、选曹尚书及广州刺史等要职。
【三、马氏五常白眉为良——马良】
马良,表字季常,籍贯为襄阳宜城,即现今湖北省宜城市所在地。
马氏家族五位兄弟均以才华闻名,其中马良的才能尤为突出。由于这五兄弟的表字中都带有"常"字,加之马良眉间生有白毛,因此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一说法既体现了马氏兄弟的整体声望,也突显了马良的独特地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地区的控制权,随即任命马良担任从事一职。至211年建安十六年,刘备率军进入蜀地。当刘备与刘璋关系破裂后,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等将领向西进军,同时安排关羽驻守荆州,马良也一同留守荆州。
马良在诸葛亮抵达蜀地后,曾致信与他商讨国家大计。从信中马良以"尊兄"相称这一细节,可以推断出两人私交甚笃。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提出,马良与诸葛亮可能已结为异姓兄弟,或存在某种亲属关系。
刘备任命马良担任左将军掾一职。在出使东吴期间,他以其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孙权的赏识与尊重。
马谡,字幼常,系马良之弟,最初在荆州担任从事一职,后随刘备进入蜀地。在刘备平定益州后,他相继被任命为绵竹县令、成都县令以及越嶲太守。
马谡才智出众,擅长讨论军事策略,深受诸葛亮赏识,然而刘备对其评价不佳。223年,即章武三年,刘备在病逝前特别提醒诸葛亮,指出马谡言语浮夸,难堪重任。尽管如此,诸葛亮并未采纳这一建议,继续任用马谡担任参军,并经常与其进行军事方面的深入交流。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之际,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战略建议,这一策略被采纳后,成功实现了"南方不复反"的局面,从而提升了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228年首次北伐时,诸葛亮不顾众人反对,弃用魏延、吴懿等资深将领,破格任命马谡为先锋,令其与魏国名将张郃在街亭交战,最终导致重大失利,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马谡因此被下狱处死,年仅三十九岁,诸葛亮也自降三级,改任右将军。这一历史事件后来被改编为京剧经典剧目《失空斩》。
习凿齿在评价诸葛亮斩马谡一事时指出,作为肩负国家重任的丞相,诸葛亮未能做到人尽其才,违反了君主的教诲,错误地处决了不该杀的人,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其智慧的名声,也不符合作为大国重臣应有的风范。
您对这一观点持何种态度?
关于刘备的评价争议一直存在,但他在历史上展现出的三个特质确实令人钦佩。首先,他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处世原则,这在政治斗争中实属罕见。其次,他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品格,即便在多次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最后,他对人才的重视与任用,使其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这些品质在同时代的政治人物中并不多见。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颇具深意,认为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一评价揭示了诸葛亮在军事才能方面的特点。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军队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但在运用奇谋妙计方面则相对逊色。这种评价并非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客观指出了他在不同军事领域的所长所短。陈寿的评价为后人理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反映了历史学家对人物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张郃》中有一句经典论述:杰出的将领与绝代佳人有着相同的宿命,他们的传奇往往在年华未老时便已终结,鲜有机会让世人目睹其迟暮之年的模样。这一观点揭示了名将与美人共有的命运轨迹,他们的辉煌成就大多在盛年时期达到顶峰,而晚年时光则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