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亡了”该怪谁?众人都说怪慈禧,溥仪却说出另一个人的名字
创始人
2025-09-04 15:06:52
0

你知道吗?在清朝灭亡前夜,全国人口高达四亿多,却依然挡不住一个老牌帝国轰然倒塌。腐败渗透到了皇宫的每个角落,懦弱成了大清官场的主旋律。可是,细究清朝这场大戏的终结,很多人都盯着慈禧太后一顿狠批,却忽略了另一位幕后推手。这位人物让溥仪都“点名批评”,到底是谁在大清的乱世中搅弄风云?让我们今天好好扒一扒,他究竟干了些什么大事,让帝国的巨轮彻底沉没。

先抛出一个问题:大清的衰败,是慈禧太后一个人的锅,还是有更多“幕后黑手”?坊间都说慈禧奢靡腐败,把朝政当成自家的后花园,可溥仪晚年却在自传里反复提到另一人,说这个人“坏事做绝”,绝不是配角。这人是谁?没错,就是清末权臣——奕劻。有人说,奕劻本事不大、拍马屁一流,是酒桌上的常胜将军,朝堂上的“墙头草”。这么一号人,怎么就把持了清廷大权几十年?他到底靠的是什么?

别急,这里面水深得很。有人说奕劻是忠臣,也有人狠狠骂他是卖国贼。有人替他喊冤,说他身不由己;也有人咬牙切齿,认为他就是清朝腐败烂尾的最大帮凶。那么真相究竟在哪?别眨眼,咱慢慢掀开这出大戏的“面纱”。

要说奕劻,本来还有点“贵胄”血统,是乾隆皇帝的曾孙,看上去光鲜亮丽,实际上家里早就败落得差不多。按今天的话讲,爷爷打下的江山自己早花没了,沦落到靠写写画画糊口吃饭。不过老天似乎又给他开了个小灶——道光皇帝看他“顺眼”,一过继,立马混上了体面差事。

跟慈禧太后能搭上线,这不仅仅靠的是身份,更是门路+手腕的完美结合。想想看,慈禧的文化水平不高,连批奏折都费劲。她弟弟桂祥干脆让奕劻这个“文曲星”做代笔,字可以做手脚,人情也容易“升温”。慢慢的婚姻联姻上了线,家里儿女和桂祥成了亲戚。慈禧用人的名头,首先想到亲疏有别——对自家人总是格外照顾。

做事积极没错,落到官场上却又变了味儿。上奏修陵种树,表面忠心,其实就是“刷脸”大法;生怕被遗忘,逢年过节各种小心思,都只为掌权近水楼台。周围人、底下人怎么说?“这人会做人,不怎么会做事”。北京城的普通百姓,只觉得官场愈发乌烟瘴气,贪官跑得比谁都快。

但奕劻也是苦出身,对钱财非常上心。大清的官俸本就不高,跟着慈禧混官路、联姻争资源,手下门生故吏愈发多——个个都是为自己“办事”的熟人圈。普通人只看得到外表的红火,其实底下挣扎不断。这一切,都是“表面风光背后的辛酸史”。

眼看着慈禧把中国大地当成了“提款机”,其实不少百姓和清末的知识分子也曾希望有人出来“力挽狂澜”。有人曾指望奕劻能“中兴清廷”,可是呢?奕劻表面上风平浪静,对外谈判“滴水不漏”,内里却暗流再起。

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了奕劻手上的“权力金库”。他代表朝廷和各国谈判,签下了不少著名的不平等条约。每次签完条约,街头巷尾就热闹——“又丢地盘,又赔白银,这帮官老爷还想保龙脉”。

反对声音很快冒出来。举人秀才骂他“卖国求荣”,乃至清廷里那些敢言之士也不断弹劾——“该换人了,不能总是一个奕劻”,可朝廷这边麻木不仁,被弹劾的不是奕劻,反而是弹劾他的人频频掉“乌纱帽”。

表面看上去奕劻左右逢源,一副笑里藏刀的模样。实际上,整个清廷的气氛更加压抑。忠于职守的人心灰意冷,普通人则越来越觉得离大清这“家底”远了。大家嘴上不说,心里清楚:这摊子迟早玩完。只是,改革派越来越被边缘化,奕劻这样的人却风生水起,大清的麻烦还有得拖。

大戏最后高潮,往往有个“意想不到”。就在外界以为奕劻会忠于清朝到底时,却传出轰动朝野的消息——奕劻关键时刻转身拥护袁世凯,对溥仪“逼宫退位”大力支持。

嚯!这可是顽主彻底翻身做“新派”的标配操作。前一阵刚在慈禧太后面前跪舔,慈禧倒了,马上又在新势力里“抱大腿”。溥仪气得咬牙切齿,觉得“老狐狸”做派绝了:朝廷一换天,他最先反水。之前那些年攀附慈禧、靠亲戚“抱团取暖”,一夜之间都变了脸,成了民国“大功臣”。

这还没完,奕劻生前大搞裙带、钻营官位的把戏也随着清朝灭亡被曝光。人们才发现,他把手下安插在各机构,每当有官职空缺,首选自己的门生亲信,弹劾的人反丢了饭碗,自己人越坐越稳。他女儿在慈禧身边“暗送秋波”,父女配合天衣无缝,把“权谋”这门老手艺玩到极致。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奕劻到底是“能人”还是“祸国殃民”?有不少人将清朝卖国条约、官场腐败都挂到了他名下。他靠拍马屁、会钻营混出头,倒确实是个人物,只是这么个人物让大清失去了最后翻身的本钱。

你以为这些事闹成这样就歇了?不!清朝灭亡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新政权本想摆脱“宫廷余孽”,却发现老牌官僚的势力盘根错节,想摘都难。奕劻系的门生外放各省,朝廷残余势力一时间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尴尬角色。

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危机更大。清廷旧臣在民国初年处处掣肘新政,老办法又翻出来:靠裙带走后门,旧体制死死压住新风。民族资本、改革派以为清朝灭了就能“大展拳脚”,现实却是苦恼加倍——“旧官僚不是走了,是披上了新马甲,继续拉关系、玩权术。”

“政通人和”的美好设想,马上撞上了现实的“拦路虎”。民众眼看着换了招牌不换菜,抱怨声越来越大。奕劻的生意经还没彻底断绝,旧势力继续对新政权吐口水。政变、暗杀、派系争斗一个接一个,“和解”变成了最难的谜题。

分歧加深到了什么程度?一方要清算旧臣,一方死死护着保守团队,连国家的未来往哪走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清官不多,无非‘旧油条'。”看似新中国,其实老调重弹。

照这样说,奕劻这些“拍马溜须”的本事,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居然能在朝堂上混吃混喝几十年。你要按那些给他“洗白”的正方说法,这家伙还是清廷的“中流砥柱”,仗义执言,不畏强权。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要真多几个像奕劻这样的忠臣,大清怕不是早就“中兴”了?看似能混世,实则只会保自己和身边人的饭碗。

清朝签的那些割地赔款条约,不妨也算在奕劻的“功劳簿”上,毕竟他每每亲自出面,让人家列强满意,自己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真要夸一句,“敬业爱岗,脑筋灵活”,就是没啥大能力。“大清没他不行”,他还真当成了人生准则。

再说那些靠裙带封官、压制异己的套路,一代代传下来,不愧是门口厉害。只不过,这路数不是已经证明“祸国殃民”了吗?溥仪说他“坏事做绝”,还真一点不冤枉。正方说奕劻难得,反方已经笑出声。

说了这么多,到底是慈禧“祸国”,还是奕劻这样的“墙头草”让清朝提早“进棺材”?两边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有人觉得,奕劻左右逢源至少维系了最后一点体面;也有人质问,正是这种人让国家一点希望都没有。如果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奕劻式”的人物,你觉得应该被怎么对待?你心目中的清朝覆灭,最应该怪谁?来留言,说说你的看法——“拍马屁”到底是生存的智慧,还是皇朝绞杀未来的毒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战... 在古代历史中,谥号是用来评价皇帝、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一生的重要标志,因此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谥号。在...
原创 老... 一张凝固的瞬间,一段珍贵的时光,一个动人的故事,无数的回忆伴随其间。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我将继续...
原创 “... 封建制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向更高阶段转型的产物,因此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仍能看到许多源自奴隶制社会的遗留物...
原创 曹... 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并非单纯取决于兵力的多少或个人武勇,而是在于战略的深思熟虑与巧妙运用。刘备在未得到...
原创 豆... 在封建社会,若一位女子能够获得皇帝的宠爱,她便有可能“飞上枝头变凤凰”,享受至高无上的荣华富贵。毕竟...
原创 “... 张鲁之所以被刘备所玩弄,实在是一个复杂而耐人寻味的故事。众所周知,刘备出入蜀地乃是应刘璋之邀,但鲜有...
原创 两...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具声望的武将之一,甚至有些人把他誉为“超凡的军事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武田...
原创 为... 在繁华昌盛的唐朝,皇家公主们身处于无上的地位,如同天际遥不可及的明星,成为了众多男子心目中的理想伴侣...
六朝兴衰带来的历史反思与记忆 六朝兴衰带来的历史反思与记忆 赵启斌 有感于新时期国际社会的剧烈变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技术、...
原创 年... 提到清朝的历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雍正帝,而关于他如何登上帝位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