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名武功并不太高强的武将,靠什么评上战国四大名将?
创始人
2025-09-04 15:06:36
0

李牧与其他三人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天生有点残疾,右臂伸不直,在向赵王下跪时,右臂够不着地,为了表示尊重,他做了个假肢。可见他的武功应该低于常人。电视里看到的很多打仗的场景,武将先大战三百回合,在他这里不太可能出现。

他是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服务过四任赵国君主,分别是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赵惠文王时期,他被派去戍守边疆,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公元前229年,被迫吞剑自杀。

他也是算上名门之后,祖父李昙,曾为赵柏人侯,秦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地位相当于副丞相)。

一、守边关,抗匈奴

这个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一大段叙述,归纳一下,他在守边关的时候做了这么几件事情:一是争取了更多便宜行事的权力,因为匈奴经常来扰,所以需要灵活应对,还可以自己任免干部,自己也更了解干部,也是为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争取了更多的经费支持,为了更好地练兵守土,需要军费开支,边疆的市租税收都不要上交,李牧大部分充入军费。三是做好日常训练,天天练队列、练骑射,排兵布阵,日夜操练。四是整肃军纪,确保一声令下三军随。当时他下了一道令,只要匈奴来犯,要立马回营固守,如果有人去捕捉的斩首,估计斩了个把人后,就形成了一条军纪,严格执行。五是提高士兵的生活水平,每天要杀几只牛来犒劳他们。六是和地方的老百姓搞好关系,军民团结一家亲。百姓也会听从李牧的号令统一行动,一起配合官兵抵御匈奴。

在李牧守边关的时候,匈奴只要入侵,烽火台就会报警,部队就回营驻防。匈奴一无所获只好打道回府。就这样过了好几年,匈奴没什么收获,赵国也没什么损失。但不管是匈奴还是赵国都以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赵王听闻此事也很不理解,还以为李牧真的是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胆小鼠辈,多次催促李牧。李牧依然如故,坚持自己的战略战术。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牧的政治智商不高,对领导的指示没有任何回应。也可能是因为耿直的性格,不懂得变通之道,领导需要用人时可以暂时忍受,实在忍不了,就是他悲情结局的时候。

赵王大怒,把他召回来,让他写辞职报告,立即换人。这人坚决执行赵王的指示,但每次出战都被匈奴占了便宜,牛羊被抢,人员也有伤亡,边境生产秩序也遭到严重破坏。

没办法,这下赵王又想到了经验丰富的李牧,对付匈奴,还是得李牧。请李牧出山。李牧假装生病,闭门谢客。这点小把戏很容易被看穿,赵王强行命令李牧继续去守边关,李牧并没有被领导的气势所吓倒,反而对领导说,要我出山也可以,您得像以前一样。以前什么样呢?最重要的是便宜行事的权力。赵王也没别的办法,同意了。

一切像以前一样,匈奴每次来都毫无所获,慢慢开始胆怯了,不敢来了。将士们还是吃着牛肉喝着酒,也不打仗。心里很是过意不去,领着朝廷的俸禄,也没做什么贡献,都主动要求出战。当兵的还有这种要求,真是少见。

李牧很快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弓箭兵十万,进行战前集训。同时让牧民把牛羊放得漫山遍野。匈奴来的人不多的时候,李牧就故意败给他们。匈奴的领导听到汇报后,就决定率大部队来攻。李牧的诱敌深入的战术应用得活灵活现,他在两边布置了两队人马,像一个张开的口袋一样等着匈奴兵来,一进这个口袋,两队人马左右包抄,匈奴兵也不抗揍,很快就败下来,死伤十万多人马。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他们的领导(单于)也灰溜溜地逃跑了。此后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西汉时也有一个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就是飞将军李广。

二、围魏救赵,剪刀钳破秦军

公元前233年,秦王命大将桓齮出征攻赵,目标是都城邯郸。

一年前,桓齮曾经率军来过赵国,目标是去赵国的东部产粮区收割赵国的粮食,如果赵国派兵来,就一举歼灭,如果不派兵来,就带着粮食回家,让赵国闹饥荒。这算盘打得够响。赵国派将军扈[hù]辄[zhé]前往,没想到令人不齿的是,桓齮竟然下令点火烧粮。赵军不得不在救火的同时还面对秦军的攻击,场面极度混乱,结果可想而知,十万赵军被斩首,将军扈辄也阵亡了。

这次桓齮率军翻过太行山,从上党攻打赵国中部,已经攻占两个城,分别是赤丽、宜安。和当年白起的战略有点类似,把赵国从中间一分为二,然后各个击破。

形势危急之下,赵王又想起了戍边的李牧。李牧率军南下,与秦军在宜安附近对峙。李牧最先出的还是自己最擅长的那招——防守反击。把营垒筑得牢牢得,坚壁不战,先挫一挫秦军的锐气,磨得秦军没脾气了,再找个合适的机会给他来点猛招,以花最小的代价打赢此仗。

这一招过去廉颇也用过,桓齮也知道李牧的用意。但秦军远道而来,不宜打持久战。他见招拆招,他准备往南攻,诱使李牧出兵南援,如果李牧不动,就一座城一座城地往南攻,直奔邯郸而去,。桓齮分出一部分兵力守宜安,自己亲率大部往南攻肥下。

这一计不为不高啊!但被李牧识破了,就不高了。手下部将赵葱建议出兵救援时,李牧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秦军主力去攻肥下,那宜安营中兵力就少了,他们以为我们会发兵去就肥下,防守也薄弱,攻其宜安必能获胜。果然不出所料,李牧率军一举袭占秦军大营,这里的秦军都成了俘虏,还缴获了他们的留守辎重。

李牧对战争形势的判断把握是相当精准的,这得益于他深邃的洞察力和对敌我双方的精细研究。占领敌营后,他判断桓齮必将回救。于是他又布置好了一个口袋等着桓齮来。桓齮带领部队回救的时候,正面有一队人马来迎战,不多时,两侧突然涌出很多兵马,这才是真正的主力,秦军就这样被一把“夺命剪刀”钳攻,部队三面受敌,秦军大败。

经此一战,李牧被封为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这一称号白起当年也被封过。

三、忠良总被奸臣伤,报国无门谢幕早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来侵犯,李牧领兵拒秦。在李牧的周密部署下,秦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在番吾大战中受阻大败。随后撤军。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乘着赵国饥荒派大将王翦来犯,这次的目标还是都城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与秦军对峙。

王翦不仅仅是军事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他知道与李牧单挑并没有多大的胜算,再次想起了经过反复试用被证明简单而又有效的经典一计——反间计,散步谣言,说两位将军准备叛国。

赵王迁听到这样的消息,不知道有没有怀疑过这是一个谣言,是敌人布置的圈套,反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用赵葱及颜聚取代李牧。大敌当前,李牧以国家社稷为重,拒绝交出兵权,继续带领部队奋勇抵抗。这也是李牧后来酿成悲剧的重要原因,缺乏必要的变通,政治性不够敏锐。赵王迁很不满,居然违抗上意,暗中布置圈套捕获并斩杀了李牧。一代英雄就这样惨遭冤杀。赵王迁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三个月后,王翦带领秦军攻下邯郸,俘获了赵王迁。曾经不可一世的诸侯霸主赵国很快就被灭了。

李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

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敢和领导当面顶撞,从当年赵王反复请他出山继续守边关的事情就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人,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在赵王把他换下来的时候,他还拒绝交出兵权,继续带兵抗秦。

他是一个坚持己见的人。赵王迁对李牧是有历史积怨的。当年赵悼襄王想把一个青楼女子娶回来,李牧极力反对,并与赵悼襄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李牧说,这个女子出身很差,娶这样的女子,大王你不怕国家混乱吗?赵悼襄王说:国家乱不乱,在于我的施政措施,而不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女子。后来这个青楼女子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赵王迁。赵悼襄王还废掉当时的王后和太子,让这个青楼女子和她的儿子上位。

李牧对赵王迁一直是有成见的。赵王迁也对此事耿耿于怀。只不过因为没有人能替代李牧,不得已一次次地起用他。

这些都是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他和白起有点像,白起也曾多次拒绝秦王,最终结局也一样。在这一点上,王翦表现得就比较完美,懂得变通,会激流勇退,位高权重功高盖主可不是容易处理的事情。王翦得以善终正是他政治智慧的体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战... 在古代历史中,谥号是用来评价皇帝、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一生的重要标志,因此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谥号。在...
原创 老... 一张凝固的瞬间,一段珍贵的时光,一个动人的故事,无数的回忆伴随其间。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我将继续...
原创 “... 封建制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向更高阶段转型的产物,因此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仍能看到许多源自奴隶制社会的遗留物...
原创 曹... 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并非单纯取决于兵力的多少或个人武勇,而是在于战略的深思熟虑与巧妙运用。刘备在未得到...
原创 豆... 在封建社会,若一位女子能够获得皇帝的宠爱,她便有可能“飞上枝头变凤凰”,享受至高无上的荣华富贵。毕竟...
原创 “... 张鲁之所以被刘备所玩弄,实在是一个复杂而耐人寻味的故事。众所周知,刘备出入蜀地乃是应刘璋之邀,但鲜有...
原创 两...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具声望的武将之一,甚至有些人把他誉为“超凡的军事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武田...
原创 为... 在繁华昌盛的唐朝,皇家公主们身处于无上的地位,如同天际遥不可及的明星,成为了众多男子心目中的理想伴侣...
六朝兴衰带来的历史反思与记忆 六朝兴衰带来的历史反思与记忆 赵启斌 有感于新时期国际社会的剧烈变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技术、...
原创 年... 提到清朝的历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雍正帝,而关于他如何登上帝位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