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的一天,临近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当时正居住和办公在香山的双清别墅。就在这个看似宁静的日子里,突发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
当天,周恩来总理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报告说有两个警卫营发生兵变,目标直指毛主席所在的香山。周总理立刻做出反应,拨通了电话指示道:“立即派遣一支队伍赶往香山,两个警卫营有可能发动冲击。”
聂荣臻得知消息后顿时愤怒不已,心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他毫不犹豫地安排人员赶往香山,并迅速找到唐文健,要求他带领队伍前往处理这起危机。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的住所和办公地点一直是香山双清别墅。由于香山位置隐蔽且出于保密原因,这一地点一直未对外公开,外界所知的只有劳动大学的存在。实际上,毛主席便隐藏在香山,鲜有人知。
那为什么会突然有两个警卫营朝香山而来,并且竟然对这个地方发动了进攻呢?这一切的源头还得追溯到北平的和平解放。
北平之所以能够和平解放,得益于傅作义的关键作用。天津解放后,傅作义意识到形势已经无法改变,他放下了武器,带着25万大军向解放军投降,避免了北平遭受战火的摧残。
傅作义作为蒋介石的重要将领,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尽管蒋介石曾劝说他撤离北平,但他始终未答应。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迅速攻克了国民党防线严密的天津,傅作义深知局势已成定局。经过三轮谈判后,傅作义决定投降,带领部队起义,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后,傅作义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要求:为确保自己的安全,保留一支警卫团。傅作义深知,蒋介石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且北平内部可能有不少间谍暗中监视,因此他要求留下警卫团来保全自己。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一要求,虽然大部分兵力已被合并,但傅作义还是得到了一个警卫团。
傅作义的警卫团虽然穿上了解放军的制服,但依然由他直接指挥。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安全到达北平,入住香山双清别墅。当时,中南海尚未修缮完工。虽然很多人劝毛主席搬去中南海办公,但他始终拒绝了,他非常喜欢香山。
香山的警卫任务由四野207师和中央警卫团负责,而香山的具体安排由特工头子李克农负责。所有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然而,傅作义的警卫团却悄悄陷入了危机。
傅作义身边的警卫团有些是他的亲信,但也有许多是蒋介石阵营的人。特别是两个营长,他们本是蒋介石派来的自家人。自从投降起义后,他们对自己的新身份一直心存不满,待遇远不如从前,情绪也始终不稳定。
这两个营长怀疑“劳动大学”中隐匿了大人物,于是他们决定策动一场兵变。李克农和周总理是怎么得知这个消息的呢?
原来,当时傅作义警卫团的炊事员老刘得知了营长叛变的计划后心急如焚,立刻决定上报。他趁外出采购的机会,联系了李克农,告诉他警卫团即将发生兵变。李克农迅速将这一消息告知了周总理,周总理立即指示李克农加强防备。
与此同时,聂荣臻也做出了迅速的反应。他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唐文健,带领兵力赶赴香山。很快,数十辆卡车载着战士们急速前往香山。
到达香山后,唐文健迅速采取了防备措施。他们没有等到警卫营发起攻击,就成功将叛变的营长们包围在内部。这些兵变的成员本就信心不足,看到解放军的强大力量,再加上警卫团中其实也有我党安插的党代表们,很快就放下了武器,投降了。
这一切傅作义毫不知情。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警卫团已经被缴械,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顿时感到如梦初醒。
傅作义急忙给叶剑英打电话,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叶剑英也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只能挂掉电话并开始调查。傅作义随即让秘书王克俊找到了聂荣臻,直接质问道:“你们共产党不讲信义,过河拆桥。”
聂荣臻只得把事情的经过向王克俊讲述清楚。王克俊最后理解了这一切,但也提出,傅作义如今的警卫团已被解散,建议他挑选一些亲信来保护自己。
聂荣臻答应了这个提议,并安排了几十名最为可靠的警卫人员,确保傅作义的安全。剩下的所有人都被要求交出武器。
王克俊将此事告诉傅作义后,傅作义感叹道:“我们真的捅了个天大的窟窿。”
最后,傅作义果然挑选了自己最信任的几十名亲信,将其他人交给了解放军。这次事件过后,傅作义对毛主席表示感谢,并亲自写了一封谢罪书送给毛主席。毛主席对此也并未大做文章,依然保持冷静,认为这件事应该尽快平息。
毛主席最终依然选择不搬入中南海,虽然政治局成员曾多次劝说他,但毛主席始终不愿改变自己在香山的生活方式。直到周总理、叶剑英、聂荣臻等人的劝说下,毛主席才同意搬去中南海,并幽默地说:“听人劝,吃饱饭,立马就搬。”